{SiteName}
首页
陆丰特产
陆丰旅游
陆丰房产
陆丰天气
陆丰新闻
陆丰招聘

甲西博社村申报ldquo广东省

加.报料你身边的事

年8月28日上午,陆丰市民协考察组一行到笔者家乡博社村调研古村落保护工作,为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做前期考察工作。

据了解,博社村土名为“北輋”,旧称“桥头”,俗称“桥头旧社”,雅称“博社”,后称过“博华”“爱社”。

博社村位于广东省陆丰市东南方向,离县城约有五十千米路;甲西镇西南部,距镇政府约5公里,村域面积约20平方公里。博社村位于瀛江水域西江水系,东边路经西山村进入省道线往甲子镇,直通惠来、汕头;东南部与鹿栏、鹿栏埔等村隔溪相望;南濒临波澜壮阔的大海,有石洪澳、金狮澳,船只可在此通运福建、上海、江浙、香港、新加坡等地;西面朝连绵起伏的海甲山脉、人头嶂(有“甲子旧八景”中的二景“莲峰叠翠”与“仙人踏石”,也是博社旧八景中的二景),路经客头、华埔、海甲新饶等村落,登岭上古驿道过海甲岭可往湖东、碣石等镇;北部直达省道线,经南塘、博美等镇通县城、广州等地。

博社村属于滨海平原地区,气候亚热带,环境优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水源充沛,土地肥沃,海岸线较长,有顶海(上堆澳至石洪澳)、下海(石洪澳至金狮滩)之分,矿产资源主要有锆矿、稀土矿等。塭田有新塭、大塭、芦塭等之分。村前、村后良田千顷,村南沙滩万顷,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村以传统经济农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种植水稻、蕃薯、荔枝、甘蔗、大豆、花生、玉米、萝卜、大菜、龙眼、芝麻等农作物,其中以荔枝、香蕉、龙眼等为特色农产品。制作豆腐,养猪、牛、鸡、鹅、鸭等,池养鱼、虾、蟹等。

博社村依山傍水,南临南海,过去东边为深港溪、南面为鹿栏溪、西部为北洋溪(又称澳洋),形成三溪汇源的独特风光宝地,溪流来自海甲山、人头山、灯芯山、马跃池山、鹅翁山、蝙蝠石山、第一水及周围村落,汇聚北洋溪,自西往东,经鹿栏溪、濠溪、石头潭,构成西江水系。据清康熙四年范可楷《石帆纪略》记载,“限一洋田,隔二里许,翻身逆跳,结北輋祖地。乡进士蔡春迈先生,发科开祖。于有一阳基,曰骊龙吐珠。盖山川钟美此姓,亦不得谓西江水末,一能限之,海甲山绵亘数十里,中有一峰,曰莲花尖,浣霞映日,亦甲城八景之一者”,得知澳洋是甲子所西江水系的发源地。因为甲子门有“潮来人字水”之说,以天后宫朝“六十安澜”处为界,东为瀛江水系,包括东溪、鳌江;西为西江水系,包括西河、濠溪、澳洋。西江水与瀛江水汇在一起流出甲子港,直奔南海。

博社村原由桥头、寮仔、瓦浪、博社、城仔等村落组成,村南有一座古老的石桥,一邑庠生改村名为“桥头”;溪墘麒麟石有摩崖石刻“桥头旧社”,故又称“桥头旧社”;据明崇祯十一年拔贡蔡若凤撰置的《重修斗门碑记》记载,“祖登瀛公,自福莆来,始居东岐堡,再世而迁桥头,三世而迁博社,继又卜吉而转桥头永为世居,以博社额其里焉。”故取名“博社”,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又因靠北的山坡有原著人住过,故称“北輋”,清乾隆十年的《陆丰县志》却称“白輋”。

早在唐开元年间,已有人口在澳洋一带居留,至宋末元初已形成乡村规模。据编辑的《甲子镇志》第二十二章《文化》第一节《名胜古迹和古墓及出土文物》记载,上世纪“公社化时期,称为甲西四大古乡之一的博社乡社员在平整宅基地时,挖到大量铜钱(近二箩)。铜钱最早的有唐朝之开元字样,其他朝代的和同朝代而不同年代的铜钱计十余样。”从这些出土的铜钱中,我们可以初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博社乡已有先民在这里居住或劳作。南宋年间,有庞、范、杨、黄、方等三十多个姓在此聚族而居,博社村至少有近千年历史。后因历史人口迁徙,祖居福建莆田的蔡登瀛,始居东岐堡。宋嘉泰四年(年),蔡登瀛迁居桥头,移居博社,并迁回桥头,改“桥头”为“博社”永为世居。

年秋,在博社村蝶地山,乡里人修祖坟时挖掘一穴女姓古墓葬时,发现三枚“崇宁通宝”古币。据了解,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年)始铸,年号钱。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其为御书钱。该古币距今多年。

解放后至现年,博社村在原地重建,并在村后、村北扩建,面积扩大4倍。山多水长,异石奇林,古木参天,景色迷人。山岭主要有海甲山、人头山、洋尾山、灯芯山、大蓝山、三点桃山、独角麒麟山、城仔山、石亭山、大石部山、后石母山、寮仔山、蝙蝠石山、虎豹石山、龙船石山、白头山、火石山、后涌山、马厝坑山、蝶地山、挨砻石山、瓦浪山、石尾山、后山、坎石山、犁壁石山、猪地山,海拔最高米。河流主要有北洋溪、鹿澜溪、竹壆溪等,流经本村约长米,在村右前方。

古榕树主要分布在后山、地灵山、挨砻石山、龙船石山、公望山、虎豹石山,据年中山大学古树监测专家实地调查、测量,现存的古榕树树龄至少年以上,狮爷公榕树龄年、仙人石榕与马蹄石榕树龄均为年、金元宝石榕树龄年、龙船石山榕树龄两株均为年、地灵古榕树龄年、狮头石榕树龄年,树龄最长的是公望山软枝细叶古榕,树龄有年以上。

博社村,清雍正九年(年)以前属海丰县石帆都甲子所,清雍正九年后属陆丰县石帆都甲子所,相传系甲子所旧十八社之一。民国时期,属陆丰县甲子区公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陆丰县第五区甲子镇府。年属陆丰县第八区,博社乡辖地有博社、新饶、神围、大厝寮、客头、下埔、海甲、竹洲埔,驻地博社,主席首任蔡鸿。年属陆丰县两城区,年属陆丰县甲西乡,年属陆丰县甲西人民公社,年3月属陆丰县甲西区,年冬属陆丰县甲西乡,年属陆丰市甲西镇博社行政村至今。

明清中后期,许多地方出现农民暴动,倭寇、山贼、海贼、土匪猖獗,乌红旗派斗争等社会动荡现象,博社村民团结一致,保卫家园,形成了较强的凝聚力和聚居的安全感。据民国六年秋八月蔡锦奎和蔡燮尧等两位前清庠生合撰的《祖姑义烈碑铭》记载,清朝康熙六年,倭寇侵犯沿海一带,甲子所城被围,博社乡蔡起逢和蔡绍乐父子率村众前往甲子所城解围均被虏。年方十五岁的蔡恭默得知族人被虏,于是挺身而出,智勇诣船绐敌,经海斗,换回父兄及村众,目睹亲人登岸脱险,毅然投海身亡。据史料记载,清嘉庆八年九月,博社乡因蔡姓不允纳送规谷,被匪李崇玉纠众前往寻殴,李元柑等七人各致伤蔡姓一人未死,卢建豪等八人各杀死蔡姓一人(共杀死蔡姓八人),陈亚近等持械帮助未经伤人,屍亲畏凶,殓埋未报。这是博社乡蔡姓人为了抗匪纳谷斗争为保护家园而牺牲的八祖公。

为了保家卫国,走上革命的博社乡人,他们大多听过彭湃在农民运动的报告并参加赤卫队、农会队。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被杀害的有蔡昌宸(?~)博社乡农会长,不慎被匪军俘获,解押往陆城途中,在磨海一带惨遭枪决;蔡乃池(?~)中共党员,地下革命工作者,甲子区赤卫队财政委员;蔡??(?~)博社乡赤卫队队员;蔡钦镇(~.5),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甲子区赤卫队指导员,年5月在甲子被捕杀害,年11月17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批准为“革命烈士”;蔡大妹(字昌兹)(?~)中共党员,甲子区赤卫队司务长;蔡世珍(?~)博社乡赤卫队通讯员;蔡世少(?~)中共党员,甲子区赤卫队指导员;蔡儿(?~)中共党员,博社乡赤卫队队员;蔡世纳(?~)博社乡赤卫队队员。以上9位烈士粤府有案,并颁发“光荣烈属”状给其后人。一九二四至一九二五年间,他们先后从事革命事业,至一九二八年春革命受挫折,先后在陆城、甲子两地壮烈牺牲。烈士们为革命事业而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这种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参加第一次国内战争,从事革命工作的还有蔡姑来、蔡端阳、蔡奇正、蔡天贵、蔡娘添等若干人。据蔡姑来之子蔡文同志介绍,其父与天贵、奇正等人参加过年大南山革命。有一次,他们摸黑夺枪,先打昏站岗敌兵,夺到十多把机枪后,怕被敌人发现,一不做二不休,就把昏倒地上的哨兵打死。当被敌兵发现时,三人均已脱险。后来,匪军得到消息,知道三人是博社乡人,并派兵到博社乡缉拿。他们哪敢回博社乡,就在连绵不断的海甲山岭,找到一个难以被人发现的山洞,隐蔽起来,一躲就躲了三年,过后坐船过番……

笔者有幸作为此考察组向导,向他们一行介绍了家乡的村史、村貌等。

同时,市民协考察组对博社村古村落保护工作提出意见:一是深入挖掘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底蕴,科学、合理、有效地保护传承这些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二是充分发挥当地民俗文化、传统建筑、自然人文景观等特色资源,把传统古村落保护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促进传统古村落保护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突出地方特色,把墨稼山房、蔡氏家祠、仲房祖祠、古摩崖石刻等古民居、古文物活化利用,作为实施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一步培育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产业。

最后,热心乡贤倡议组建博社村申报“广东省古村落”筹备组,并号召村民保护并提供申报古村落的文物复印件及实物照片。

附申报古村落的准备材料,从以下方面收集:

一、古树,如榕树、朴树等(树龄)照片

二、古书藉,如契约、药书、贴式、族谱等复印件

三、石刻,碑记、柱联、摩崖石刻等照片或拓片

四、古匾,功名匾、题匾等照片

五、农具、家具,如水车、风柜、犁、耙、锄头、石磨、石臼、缸、瓮、碓等实物

六、古墓,如明朝以上名祖及清代功名祖墓葬的照片,含分金、葬地及文字介绍

七、古建筑,如祠堂、庙宇、古屋、桥梁等照片及文字说明

八、先祖像、旗杆硖等照片

九、县志有介绍家乡博社的复印件

十、其他资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fengshizx.com/lffc/10427.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