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陆丰特产
陆丰旅游
陆丰房产
陆丰天气
陆丰新闻
陆丰招聘

宣化上人经典浅释丨佛说阿弥陀经bu

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s://baike.baidu.com/item/%E9%A3%8E%E6%9D%A5%E4%BA%86%C2%B7%E5%B8%A6%E4%BD%A0%E8%B5%B0%E5%87%BA%E7%99%BD%E7%99%9C%E9%A3%8E%E9%98%B4%E9%9C%BE/20783753?fr=aladdin

前言简介:

《阿弥陀经》是佛不问自说的,为什么不问自说呢?

因为没有人懂这个法门,佛把这个念佛最方便、最直接、最了当、最省事、最省钱这个法门说给大家。

只要你每一个人,能专心念佛,念得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就来接引。所以这个法门,是一般人所不能相信的。可是,这还是最直接、最了当的法门。

佛说阿弥陀经浅释

壹.经前悬谈

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这个佛,还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虽然是佛,但你是没成的佛,佛是已成的佛,佛是已经成佛了。你因为是没有成的佛,所以你就没有三身,没有四智,没有五眼,没有六通。佛因为从凡夫修到佛的果位上,所以佛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有的人说自己就是佛了,这是愚痴到极点的一个人!为什么?他没有成佛,就说他是佛,这岂不是自欺欺人──既骗自己又骗他人,既骗他人又骗自己,这岂不是世界上的一个大愚痴者?虽然人人都可以成佛,但是你要修行;你要有三身、四智,才可以称得为佛,不是单单有了五眼或者有点神通,这就算佛了。不是的。

三身,什么叫三身呢?就是法身、报身、化身。四智,就是大圆镜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平等性智,有这四种的智慧。六通:

一、天眼通:得到天眼通,可以看见天人一切的动作。

二、天耳通:可以听见天上的人所说的话、一切的声音。

三、他心通:是你心里没讲出的话,他就知道了。

四、宿命通:他心通是知道现在的,而宿命通不单现在的知道,过去的也知道。宿命通就知道过去的,通于过去。

五、神足通:又叫神境通,这个通就是不可思议一种妙的境界。

六、漏尽通:漏尽了,不是说好像一个瓶子里边装了水,瓶子底下有个窟窿,把水都漏出去了,叫漏尽。漏尽通,是没有漏了──本来是有漏的,现在把漏补上,没有漏了。什么叫没有漏?我说了很多次了,你没有淫欲心就是没有漏了,你没有贪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瞋心也是没有漏了,没有痴心也是没有漏了。总而言之,你有八万四千种的毛病,现在这个毛病都没有了,这就叫无漏了,漏尽通。

五眼:是天眼、佛眼、慧眼、法眼、肉眼。那么讲起这五眼,就有首偈颂说:

天眼通非碍,肉眼碍非通,法眼唯观俗,慧眼了真空,佛眼如千日,照异体还同。

“天眼通非碍”,这个天眼是通,通就是通达无碍,所以叫通非碍。他能看见八万大劫的事情,但是八万大劫以外就看不见了。“肉眼碍非通”,这个肉眼是看得见有所障碍的东西,天眼是能看无所障碍的东西。

“法眼唯观俗”,这个法眼,是观俗谛理的,是观察世间一切的俗谛,观察世俗的道理。“慧眼了真空”,这个慧眼,又叫智慧眼,它能了达真空的境界。

“佛眼如千日”,佛眼,不是说在佛面上长的眼睛。每一个人都有这种佛眼,可是有的开,有的没开。你开佛眼了,就好像一千个太阳那种光度,非常强烈。“照异体还同”,照虽然是不同,但是它那个本体是相同的。

所以佛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你若说你成佛了,那你要具足这个本领,才可以说成佛了。若没有这个三身、四智、五眼、六通,那你还好好做一个凡夫,不要尽欺骗人,那是最好的一件事。

“佛”是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他所说的极乐世界,是以阿弥陀佛为教主,其国土庄严。娑婆世界,怎么叫娑婆呢?“娑婆”是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堪忍”,言其娑婆世界这么样的苦,这个众生真难为,怎么样忍受这种的苦呢?那么娑婆世界,也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世界,是以释迦牟尼佛为教主。

“释迦”是佛的姓,“牟尼”是佛的名字。“释迦牟尼”是梵语,“释迦”翻译成中文就叫“能仁”。怎么叫能仁呢?就是能以仁来爱人,以仁爱这种的心来教化众生。“能仁”也就是慈悲,慈能予乐,悲能拔苦,能拔除众生的苦,而给众生快乐。悲能拔苦。悲有三种:

一、爱见悲。爱,就是这种情爱的爱;见,就是看见了的这个见;悲,就是悲愍。这是什么人所具有的?这是一般凡夫所具有的;也就是一种同情的心,又叫爱见同情。

怎么叫爱见悲呢?因为我们人类,和你近的,你就爱他,就怜愍他;和你远的,你就不爱他,不怜愍他。所谓亲,如果有什么困苦、艰难,你可以帮助他;你这个亲戚朋友和你最好的朋友,你都可以帮助他,看见他有痛苦,你会尽你的力量去帮助他,这都叫爱见悲。可是和你远的呢?没有什么相干的人呢,你就见到他受苦,你也不管他。为什么呢?你对他没有一种爱心。有这爱心,你才能有你这个悲。

还有,和你同类的,你就有这种爱见悲;不同类的呢,你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好像对一切的畜生,牛呀、猪呀、鸡呀、鹅呀、鸭呀……,你不单对它没有一种爱见悲,而且还要吃它的肉!要把它的生命夺取了,来滋养你自己的生命,这也是没有这种爱见悲了。人哪,幸而还不吃自己;不吃自己,就吃羊呀,吃牛呀,吃鸡鸭鱼呀,还没有人吃人。没有说是,人看见一个人,把他捉住了,就把他杀了,吃他的肉,这还比豺狼虎豹好一点。可是这个虎豹,它也不吃它自己同类。我们虽然没有自己吃自己,没有吃人,但是对于众生、对于畜生,可就没有这种爱见悲了。

二、法缘悲。法是佛法的法,缘是十二因缘的缘,这是属于二乘的。二乘人,就不单有这个爱见悲,而且还有法缘悲。二乘人,他观一切的法都是从因缘生,但是“因缘无性,当体即空”,因缘它自己没有自性,所以当体即空,他就观这个法缘悲。所以他教化众生,而不着教化众生这个相,认为一切都是空的。这是二乘人有法缘悲。

三、同体悲。那么菩萨、佛的悲又不同了。菩萨和佛这种悲,就叫同体悲,同体大悲。诸佛菩萨和众生是一个的,因为佛的法身遍满一切处,佛的心性也是遍满一切处。因为这个样子,所以我们众生都在佛的心性里头包容着。我们是佛心里头的众生,佛是我们众生心里头的佛。因为我们这个心,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佛的心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我们这个心也是竖穷三际、横遍十方的。所以佛和众生是同体的,没有分别,这叫同体大悲。

那么释迦牟尼佛这个能仁,就具足这三种的意思。要是往宽广了说,那是无量无边,这意思是很多很多的。释迦牟尼佛的这个“释迦”,是他的姓。

“牟尼”是佛的一个名字,这也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寂默”。寂是寂然不动;默是口不言,不单口不言,心也不思,这种境界就是不可思议的一种境界。所以释迦牟尼佛虽然说法,但说而未说;虽然未说,可是未说而说。那么“说而无说,无说而说”,这叫寂默,寂然不动。虽然不动,但是感而遂通;虽然感而遂通,可是常常寂默。这是释迦牟尼一个特别的名字,只有这一位佛叫这个名字,其他的佛就都不叫这么一个名字。所以“释迦牟尼”这四个字是别名,“佛”是个通名,每一位佛都叫“佛”,这是一个通称。

现在讲这个“说”字。怎么叫“说”呢?为什么又要说呢?中文的“说”字,是“言”字加上一个“兑”字。这个“兑”呢,上边那两点,本来也是个“人”字,底下那个一撇,又一挑,也可以把它写成一个“人”字。这个“兑”,是“人”的“口”对着“人”来“言”,这就是个“说”。

那么说什么呢?说你愿意说的话,所谓“说者悦所怀也。”这个“说者,悦也”,就是一个喜悦的悦,也就是一个快乐的意思。快乐什么呢?快乐把你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了,这就叫一个“说”。所以“悦所怀也”,你把你所想要说的话说出来,你就快乐了;说不出来呢,就不快乐了。也就是怎么样子呢?“畅所欲言”,畅是“畅快”,把你所想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所以叫“悦所怀也”。单这一个“说”字,就叫“悦所怀”。怀,就是你所怀念的。

释迦牟尼佛和十方诸佛,已经成佛了,这叫一个“先觉”。先觉者,先先的明白了,也就是在梦里边他先醒了。我们这一些人,在这个梦里边,还是睡大觉呢!睡大觉,这个梦没有醒,这就是“不觉”,还没有觉悟。佛呢,就是觉悟者,大觉悟者;不单是个觉悟,而且还是个大觉悟。大觉悟,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见;以佛知,所以无所不知;以佛见,所以无所不见。

那么佛觉悟了,是因为他自己修行证果,由这条路走过来,是个过来人,是个先觉者。他想用他所修的这个方法,得到觉悟的这种果位,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这种修行的方法,证得究竟圆满的菩提佛果,所以佛才要说法。那么佛想要说的法已经说了,所以这叫“悦所怀”。佛说什么呢?现在就说“阿弥陀”——《佛说阿弥陀经》。

“阿弥陀”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就叫“无量寿”,又叫“无量光”。什么叫无量寿?说是《阿弥陀经》上面说:“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这十个劫,亦有数量啊,为什么又叫无量寿呢?无量寿,这个“寿”就是他的福德。因为有寿就有福,所以这是福德无量。

无量光,什么叫光呢?光者智也,就是智慧光,智慧光明无量。无量寿、无量光,不仅仅就是福德智慧无量,乃至于神通也无量,辩才也无量,相好也无量,道力也无量,一切一切都是无量。所谓无量无量,就是没有数量,你没有法子知道这种边际,这是所谓的“无量”。这无量,也就是没有一个边涯,也没有一个所在,无在无不在。那么无量从什么地方来的呢?读算术的人应该知道,无量就从“一”那个地方生出来的。“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这是无量。

以前有个程曦教授,他写了一本《新禅语》。他说,这个算数若写个大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呢,这个数目就大一点。譬如这一个“一”,尽画“○”,把这个天地的圈都画满了,这究竟是多少?你画,总没有边际。这一个数目,这个大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一个数目,画一个圈就多个数目。你在墙上画,把这个地下也画满了,天上也画满了,究竟是多少数目啊?所以这个数目是无穷无尽的。

阿弥陀佛的寿命、智慧、功德、道力,都是无量无边的。所以你想写一个大的数目,你就尽量可以画圈,画○○○○……,把这个○的数目也都没有了,不知多少○了。你画这个圈,画了不知多少圈,所以这个数目也不知道是多少了。那么不知道多少?佛很聪明的,就说“无量”,没有数量了,无量无边。所以这个数学,也没有穷尽的。现在打到太空去,这太空里头还有太空呢!那又打到什么地方去?打不完。这个数量呀,是算不穷尽的。

阿弥陀佛的福德无量,智慧也无量,所以叫“阿弥陀”。阿弥陀佛和释迦牟尼佛,都是人成的佛,不是从天上生出来,也不是从地上长出来,就从人修行成佛的,这叫个“果人”。所以在七种立题里边,这部《阿弥陀经》是叫单人立题,这个单人的这个“人”,和我们这个人不同,他叫“果人”──果上的人,不是因上的人。我们现在众生未成佛,这是“因人”;修成佛了,才叫“果人”。以果人为这部经的名字,这叫单人立题。

经,梵语叫“修多罗”,此云“契经”。怎么叫契经呢?契,契者合也,就是上契合诸佛的妙理,下契合众生的机缘。

经有五种的意思。以前我讲很多次了,不过这个意思都没有完全讲完。为什么呢?我预备每讲一部经的时候就加一点,一点一点地往上加。因为要是一次完全都讲出来,人记不了那么多,并且以后再听经,说:“哦,这个“经”字,我懂了,就是那么样子嘛!贯、摄、常、法,法师常常就是这么讲。”这次就不是这样子。这一次讲《弥陀经》,讲“经”字有五个意思:

第一、法本义。经,是法的根本。佛知道一切法的根本,所以必须要来说教;这个教,是法的根本,以四悉檀的方法来说这个经教。什么叫悉檀?悉,是普遍的意思;檀,是布施。所以悉檀,是普遍来布施给一切众生。这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有四种:

(一)世间悉檀:讲世间的法。(二)对治悉檀:对治一切众生的毛病。(三)为人悉檀:为一切众生来说法。(四)第一义悉檀:以第一义来普遍布施给一切众生。

法本来是不可说的,没有法可说,因为以四悉檀的道理,所以佛才说法。这是法本的义。

第二、微发义。微,就是“无上甚深微妙法”的那个微;发,发明,就是把那最微细的道理,发明出来。微发,一切玄妙的道理,你要是不讲,没有人知道。所以,经典就能发挥这最微妙的道理。

第三、涌泉义。经,犹如涌泉一样的。涌泉是个譬喻,经典就好像在地里头有水泉,水涌上来一样,滔滔不断的,所以这叫涌泉义。

第四,绳墨义。绳,就是一条绳的那个绳;墨,就是写字的墨。绳墨,是古来做木匠,或者石匠,必须要有那个墨斗。墨斗,就是在里边放上印色,放上墨,把线一拉出来,这个线上就有墨;再用手往前拎起来,往下把它一放,就有一趟线打出来了,这叫绳墨,也就是一种规矩。现在这种圆规的样子,也就是一种规矩,所谓“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必须要用规矩。这个经典呢,也就是人的一个规矩。这是绳墨的意思。

第五,结鬘义。结,就是结集经藏的“结”,也就是六结一亡的那个“结”。鬘,就是花鬘的鬘。结鬘,就是用种种的花,来结成一个花鬘,香花鬘。这个经典也犹如花鬘一样,所以这叫结鬘义。

“经”有这五种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典是一个贯穿义。贯穿什么呢?贯穿所说的义理。

又者,这个经典是摄持义,摄持所应该教化的一切众生。

又者,这个经也就是一个方法。经者法也,这个法是从古到现在,人都依照这个法去修行。所以有法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是一个常的意思。常,就是恒常不变的。经典是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添,是天魔外道所不能破坏的,所以叫“经”,这是常意。

又有一个意思,经者径也,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我们人无论想到什么地方去,必须要知道去的一条径路。好像你想要到纽约去,你若不知道这条径路,纽约本来是向东方走,如果你往西方跑去了,你跑了一辈子也到不了纽约。成佛也是一样,你修行想要成佛,必须要知道成佛这条道路;你若不知道成佛这条道路的话,你走来走去,也走不到佛的果位上去。所以经是一条径路。

又者,这个经,是一种典。典,就是典籍的典,就是一种一定的典籍。所以你必须要依照这个法去修行。那么这是经的大概的意思。

又者,这个经也可以说是世界。在经里边所说的,就是世界法。

又者,这个经也可说是一部大字典,你无论想要找什么道理,都可以到经上去找。你有哪个字不认识,你可以去这个大字典上去查。

这个经,也可以说是我们每一个人,所需要的这种真正的气。你若没有这个气了,就将会到死亡的边缘。这个经也可以说,它是虚空里头真正的空气。这都是经的意思。所以我们人来学经,就是换一口新鲜的空气。好像你在屋里很闷倦,到外边去吸一点新鲜的空气。经也就是新鲜的空气,我们人哪,谁也不能离了新鲜的空气。所以这个经,也是人人都不能离的。

那么说:“我也不学佛经,我也没有学佛法,我就不吸这个空气了嘛!”你也是一样吸。因为法没有灭,这个法在世间,这个气就充满世间。你学不学,也都要吸收这个空气,因为人与人之间,都是互相交流这个空气的。好像我这口气出去了,或者你就吸到你那个肚里头去,互相交换这个空气。

那么,我学佛法的这个人,懂佛法了,出去的这个空气里头就有佛法。你没学过佛法的人,也一样要呼吸这个空气,所以人与人都不能断绝这种互相连带的关系。这个经,也是这个意思,就好像我们的新鲜空气,也就是我们的食粮──精神食粮。

所以,你若有愁闷的时候,有不明理的时候,你一念经,这个经上讲的道理非常明了,哦,就把你这个闷气给解散了!把你这个心给开开了,把你这个心给通达无碍了,所以这个经的用处是很多的。“经”有这种种的意思。

“经”是一个通名,“阿弥陀”是个别名,所以经有通有别。“经”这一字,是通于诸经的名字;别,就是别于此经,单单这一部经叫这个名字,其他的经就不叫这个名字了。

谈起佛经的名字,是很多很多的。因为佛所留下的财产──这种法宝就是佛的财产,也就是佛教的财产,有无量无边的,有很多很多的,所以这个名字也有很多,有千百种名字那么多。虽然有千百种名字,但把它总括起来,不超出七种立题。

立题也就是命名,也就是给它起个名字。好像印度有婆罗门、刹帝利、旃陀罗……,这种种的族姓。我们这个世界,人有白种,有黄种,有黑种,有红种的,有很多种。那么这个经,总起来有七种立题。这七种立题,我们在这儿听过经的人,学过佛法的人都知道。你若没听过经,没学过佛法的,就不知道了。

这七种立题就有单三,又有复三和具足一。单三,就是单人给它起个名字,单法给它起个名字,单喻给它起个名字。单人,用这一个人来代表这一部经的名字;单法,用这一种的方法,来代表这部经的名字;单喻,用一种譬喻,因为这种道理很微妙,就这么讲你没有法子懂,所以举出来一个比喻,令你明白这个经的意思了。

复三,就有人法立题──单人不圆满,又要加上法;若单法呢,也不圆满,所以又要加上个人,这是人法立题。又有人喻立题──单人,这个经的意思也表达不出来;那么单喻呢,也没能圆满,所以就用人喻立题。又有法喻立题,就是法再加上比喻,来说这个经。具足一,就是人、法、喻具足了。所以,这是七种立题的意思。

一九六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三藩市佛教讲堂

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诸世界常安稳,无边福慧益群生。

所有罪障并消除,远离众苦归圆寂。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往期回顾:

宣化上人经典浅释丨《佛说阿弥陀经》?零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fengshizx.com/lffc/871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