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陆丰特产
陆丰旅游
陆丰房产
陆丰天气
陆丰新闻
陆丰招聘

我来设计肖老师的这一课林剑峰广东陆丰

??再次翻开肖培东老师的《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一书,已超出既定的时间。原计划三月底或四月初要读完的,哪知一搁竟是个把月。或许,我们依然可以为没有完成读书任务而找到诸多理由。每月读一本书,这是工作室的月计划,这已算不上什么要求。30天里翻翻看看都可以完成,但如果要读出厚度,就不单是时间的问题了。假如,我也有九条命。

??是的,我一直在光阴的夹缝中寻找心境的空明。打小我就不是一个很爱读书、看书的孩子,除了初中时期对武侠小说有过沉迷,如果这算看书的话,已是不幸中的万幸;没有书香浸润的青春,可谓灰头垢脸。入职后,懈于事业的爬滚与跌宕,又忙于生计,书籍一直没有进驻生活,待尘埃落定时,已是不惑年,阅读已是蜗牛学步。难怪余光中老先生要说“一条命,用来读书”,可见读书非短暂琐碎之事。

如今,对于阅读倒有了一种莫名的虔诚,心情不美不读,时间不宽不读,这似乎成了我读书的姿态。

??肖老师的书,每次我只读一个案例。因为不连贯,我便可以跳着读、挑着读。熟悉的篇目当为首选,其次便挑文题看。

??这次我挑的是肖老师执教的《假如我有九条命》,这是余光中的散文作品。在这之前已看过,当时只觉有点调侃之意,与现实生活有些匹配,诙谐中夹杂无奈。文中所举之例,有“以偏概全”之嫌,却无贬义之意。当时还记下一笔感慨,未曾深究,总感觉是文非文。正如浙江湖州的蒋云斌老师在点评中说的“文本形式很简单,文章结构近乎整齐划一,九条命几乎在每段的开头第一句就直白讲出,文章主要内容一眼就能望见”,这样的文章似乎不算严谨的文学作品,倒有点说明文的味道,又有议论文的观点,也有记叙文的描写、散文的情怀。

??切入点不难找,文题就是一个很好的引子,但倘若由此要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似乎有些难,执教者很容易陷入分条解读的窠臼中。很喜欢蒋云斌老师点评中的一个词——点穴。这是对肖老师抓住“教书”这条命为切入点的一个精准而形象的评价。“点穴”一说最初见于儿时的古装电影,在武侠小说中算是一个熟词;江湖人一出手,对方全身无法动弹,是谓高明。穴位有锁有解,肖老师这一做法无疑是在解穴。他采用九九归一法,抓住原著行文中与众不同的“教书命”这一空白点为主抓手,以“空手套白狼”的手法,化“九命为一命”,穴位一解,全线牵动,把学生的思维都拉起了。当九命都转为以“教书”为对象时,便有了可比性;当对象一致时,学生的思维便落在表述的形式上。

??且看原著与肖老师归纳后的对比(段首语):

??一条命,就可以专门应付现实的生活。

??一条命,有心留在台北的老宅,陪伴父亲和岳母。

??一条命,用来做丈夫和爸爸。

??一条命,用来做朋友。

??一条命,用来读书。书要教得好,也要全力以赴,不能随便。

??另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写作。

??一条命,专门用来旅行。

??最后还剩一条命,用来从从容容地过日子,看花开花谢,人往人来,并不特别要追求什么,也不被“截止日期”所追迫。

??经肖老师归纳整改后:

??一条命可以专门应付教书。

??一条命有心教书。

??一条命用来教书。

??一条命应该完全用来教书。

??一条命专门用来教书。

??“想一想编者为什么要选一条命,用来教书?”?肖老师这一发问,把学生的思维拉到副词的点上,学生便通过副词理解“教书”这一特殊职业,通过对“专门应付”“有心”“应该完全”“专门用来”等字眼的分析与对比,理解一种职业情怀。由此,引出其他命的异同。最后环节感受作者的高尚人格。

??课,从字词句段到标点符号,层层推敲,细细品味;和其他课例一样,在语言与文字上砸出声响来,从一而终地读,不同情感地读,在读中感悟、质疑、探究、升华。这是我最佩服肖老师的地方,似乎什么文体的文章都可以读得那么充分与起劲,学生从“淡”读到“浓”读,肖老师自有一套“魔法”,吸引学生进入读的环节,并慢慢享受这一过程。这份享受首先来自教师自身对读的热爱与陶醉,慢慢地,也浸润到课堂中,浸润到每位学生的心里。看似很简单的做法,要做到行云流水般的境界却不是件容易的事,尤其此类文章。当然,肖培东老师做到了。

??每一次看肖老师的课例,我总有种不尽兴的感觉。似小说一般意犹未尽,但总无法像电影一样有尘埃落定之感。那么,这种模式的课堂,是否适应我们地区的教学呢?

?我习惯把名师的课堂拉回地区的教学做比较,我也践行自己的看法:看别人的课想自己的问题。我把自己假设为学生,在这么一节课下来后,收获什么?从最初的切入,到最后的感悟,我想,我感受到的就是语言与文字包裹着的情怀,老师带领大家通过品字嚼文,层层揭开编者的意图;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让编者与教者学者的语文情怀荡气回肠,慢慢地存留心底,这或许就是真语文的回归。

??那么,如果我来教这课,该怎么教呢?是否可以这样设计:

(附教学设计)

一、切题导入,引发思考

师:同学们,看到题目你们第一念头会想到什么?

生:(各抒己见,没有深思的回答)

师:再细细地想,你又想到什么?

生:(思考后作答)

二、了解写作思路

师:作者这样编排有什么用意?它们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让学生明白看似随意的行文,其实是有主次之分的)

师:如果你来编排,哪条命会排第一,为什么?

生:(学生可能会按自己的喜好来编排顺序。这就是学生与大人、校园与社会的区别)

三、比较异同,品味语言

师:这么多条命中,在表述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从这些不同的字眼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在朗读中体会用词的重要性)

师归纳:出示PPT

现实生活——专门应付

老人——有心陪伴

丈夫、爸爸,朋友,读书——用来做

写作——应该完全用来

旅行——专门

从从容容——过日子

四、体会生活的不易,正面引导学生面对生活。

师:作者为什么把“从从容容过日子”作为最后一条命?

生命本是一个过程,每个人都希望从从容容过日子,闲看花开花落,坐看云卷云舒,这是一种理想;然而现实生活中,能从容过日子的并不多,于是,作者并没具体展开,而是作为一种理想,予以寄托。

师总结:人生在世,要做的事情太多了,面对各色人性的横生,原本单纯的生命参杂了许多杂质,难怪余老要用“一条命专门应付”,虽属无奈之举,也是积极的一面。只有用心去做,在苦逼的日子中极力寻找日子的从容。我们应该相信,在用心打点一切后,剩下的,便是生命的从容。经历过黑暗,才有对光明的渴望;经历过风雨,才懂得阳光的温暖;经历过沧桑,才拥有温柔的内心;经历,是人生最好的铺设。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fengshizx.com/lffc/9925.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