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丰从宋代开始,不断有人走上科举之路,学风日益转盛。
从南宋年潭西人林雷焕在法留山西麓(今箖投围水库内)创办的法留山书院算起,陆丰境内的书院不断兴起,到雍正九年陆丰从海丰分出来后,外界开始有“陆丰三大书院”之说,那么你知道这三大书院叫什么么?你有没在这三个书院读过书呢?
一、陆丰第一书院:龙山书院(今龙山中学)
龙山书院位于陆丰东海镇县衙对面的金龙山上,是陆丰在东海设县后的第一座官办书院。
雍正九年(),陆丰再次从海丰分出,随后创建龙山义学(官办私塾),由康熙年间的东海人、贡生谢宗澜的次孙谢得(年岁贡生)掌教,主讲四书五经,据说当时“陆邑人士多出(其)门墙”。
年(乾隆五年),陆丰知县王犹龙(-任上),在龙山之阳(南边)建文昌阁。
年(乾隆七年),刚上任还未一年的陆丰知县陈冠世(-任上)于金龙山南麓建龙山书院(是否与龙山义学有关未考),随后聘请时年62岁的东海彩园寨举人黄佳祥(-)掌教龙山书院。书院建筑面积约平方米,主体建筑为前后二进,面阔五间,中间天井两旁附厝的四合院体建筑格局,建筑朴实大方,四周树木环抱。并置有学田(属于书院不需要交税的田产)三处:一处在三溪额租二百零六石八斗;一处在许狮湖额租九十五石;一处在石碓头额租七石。
年陆丰知县王之正(-任上)亲自在龙山书院讲课,并在龙山种三万棵松树,撰《金龙山种树记》,后人评价“一时文风大振”。
陆丰五云(今揭西五云镇)的彭如槐(-),在乾隆二十四年()年与弟弟彭如干(后考中进士)同时中举后,历任广州府副学、福建长乐县知县,退休后回家乡陆丰,被聘为龙山书院掌教(也叫山长)。因时年不详,推测应为-年左右。
年,龙山书院被台风刮坏,年陆丰县令傅碧莱(-,-任上)重修龙山书院,随后书院被惠潮嘉兵道改名为“培英书院”;不久时任两广总督的大学士、太傅阮元(-)来陆丰阅兵,命令当地官员恢复原名。
道光年间,东海人、监生马叶岐的儿子马全(生卒不详)以廪贡生(领国家薪水的秀才)身份在担任了新安县儒学训导,西宁县儒学教谕后回东海居住,与黄耀栋(身份、生卒不详)一起出面提倡增建龙山书院,并最终落实了龙山书院的增建,后来陆丰的县令还送了块“尚德高风”的匾额给他。
年,陆丰县令徐赓陛(-任上)重修龙山书院,撰《筹修龙山书院示》、《重修龙山书院》、《示陆丰县龙山书院诸生》,并将《重修龙山书院》勒石以勉励县民多读书。
年,也就是光绪32年,进士、陆丰县令周秉进(-任上)响应“废科举、创新学”,将龙山书院改名为“龙山高等小学堂”,至此,拥有年历史的龙山书院在为陆丰培养出大批的举人、秀才并“名驰岭东”后,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年,龙山高等小学堂附设简易师范班,陆丰的师范教育由此开始。
年,清朝灭亡,龙山高等小学堂改学制。
年,更名为“龙山中学”。
年,为纪念孙中山逝世,改“中山中学”。
年,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失败,改“陆丰县第一中学”。
年春,改为“龙山中学”。是年冬并附设简易师范班。
年8月16日陆丰解放后,仍为“陆丰县龙山中学”。
年9月改为“陆丰县红山中学”。
年10月又恢复为“陆丰县龙山中学”。
年陆丰建市,改为“陆丰市龙山中学”并沿用至今。
目前,龙山中学的中厅仍保留着比较完整的清代书院格局与建筑群。
二、一个“消失”了的书院:圭山书院(今东风小学)
可能有人会发现以前的陆丰东海有个叫“圭山书院”的地方,但绝大多数土生土长的东海人,都从没听过“圭山书院”这个名字。
圭山书院位于龙山脚下,也就是龙山书院西南边,与原来的陆丰县衙隔河相望。
最早,圭山书院只是一个启蒙的私塾,只设有一个教室,招十来个学生。
年(乾隆54年)秋,扩建为“圭山书院”,建筑面积约为平方米。
道光年间,陆丰五云(今揭西五云镇)“一门三举人一进士”曾轰动一时,其中的进士彭如干,与儿子成就了五云彭家“一门三道台”后,后代多定居在顺天府。他的长孙彭衍台,字伯纯,号雅南,也顺利在道光十四年(年)顺天府乡试中获得举人身份,随后任肇庆四会副学,退休后回陆丰五云,随后受聘担任圭山书院掌教。因时年不详,推测应为-年间。
年(咸丰辛酉年),陆丰知县徐云樵(年任上为湖北汉阳的监生徐溥文,待考)重修圭山书院,撰《重修陆丰县圭山书院记》碑文(今存东海镇东风小学内)。并聘请道光二十六年举人、本县孝廉黄观澜(今大安镇石寨人)为书院主讲。在此期间,徐知县还利用假日为生员讲课。“于是文风日盛,院貌焕然一新。”
另,有传圭山书院明崇祯末年(8——),未可考。
再另,传现存有道光九年()及咸丰辛酉年间浙江候补知府高要冯誉聪撰写的《重修圭山书院》碑记。据考,高要的冯誉聪应为冯誉骢,年(道光甲辰)中举,历任浙江金华知府。以浙江巡抚杨昌濬在同治九年(年)的奏章《奏请以冯誉骢委署金华府知府》(今存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来看,他成为候补知府应在这一时间左右,故道光九年()说法有误,应为同治九年(),时间晚于咸丰辛酉年(),故不列。
年(光绪二十年)三月一日,陆丰知县李钟珏(-任上)在圭山书院主持设立保甲乡约局,并定每月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为宣讲“圣谕”日。
年,江苏举人、诗人赵承炳以廪生(秀才)身份出任陆丰知县,年离任,作《圭山从事笔记》,记录在陆丰任官的一些人和事。
年(光绪三十二年),废科举,创新学,圭山书院改为西小学。
年,改名“东海第二中心小学”。
年建国后改为“第一小学”,之后曾改为“陆丰县第一小学”、“中心小学”。
年,改为“东风小学”。
年,改为“东海镇中心小学”。
三、一个略显失落的书院——甲秀书院(今甲子中学)
说到甲子,很多陆丰人都听说过,却不一定去过。
甲子,一个留下无数传说的地方,一个风景秀丽的鱼米之乡,但却远离县城。
年,今甲东镇雨亭村的洪侨(-)在年中举后终于与纪晓岚(-)同时获得进士身份,历任广东德庆州府儒学教授、陕西省延安府延长县知县,乾隆曾赞誉他:“怀保无穷,不忘顾复斯民之责;抚绥有要,常深疾痛在己之心。”年辞官回甲子居住,年去世,纪晓岚为他题写墓碑。这种待遇,使得甲子及周边地区求学之风大振,诸多学子希望能在本地拥有一所书院而不是跑到遥远的县城。
年(清嘉庆十年),洪门会首领李棠纠合数万人造反,广东惠潮嘉道按察使、苏州人吴俊(-)率兵到甲子镇压,李棠逃入海,后被诱杀;同年,时任两广总督的太子太保、四部尚书那彦成(-)到甲子视察,他认为甲子虽“地处海隅偏僻之地,但民风淳朴,尚习礼仪,不可不厚意加以栽培”,便主动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薪水(出银三千两),“着令绅士殷户捐资兴建书院”,甲子学子的书院梦终于得以实现。
当时赋闲在家的甲子人张凤锵(~),在清乾隆二十六年()辛卯科考中举人后任潮阳教谕,随后就辞官回家了。他的夙愿也是为家乡兴建一所书院,为甲子及附近的学子提供一个学习的场所,见此他也跟着带头捐资,并多方奔走,“合力共成美举”。
年(嘉庆十二年)秋,甲秀书院在甲子北门内、擎天石畔正式落成,张凤锵担任山长。吴俊为书院命名“甲秀书院”,与待渡山上的“甲秀楼”相互辉映,并赐匾“怀我好音”。书院为三进土木建筑,中厅是讲学上课,东西厢房各有房十间作为学生住处,后厅则是老师住处。
作为首任山长,曾经的潮阳教谕张凤锵处理起来肯定顺风顺水,加上他又喜作诗文,著有《甲子乘》、《诗文手稿》、《诗谜手稿》等,一时之间,甲子文风大盛。
张凤锵曾与乾隆五十三年()戊申科举人梁国任一起登待渡山,瞻仰范良臣迎接宋王朝君臣的古迹,并吟咏《宋帝亭怀古》同题唱和诗:
宋帝亭怀古(张凤锵)
宋朝易祚主南奔,丁丑移居甲子门。一日山椒宜暂驻,千年石壁像犹存。
潮悲尚带孤臣泪,日冷空留少帝魂。最是荒凉凄绝处,鹧鸪声里度黄昏。
宋帝亭怀古(梁国任)
更无左袒运重开,三百余年宋祚灰。航海尚惊沙漠去,移舟空向甲子来。
金戈渡海终难振,玉带沉波竟不回。欲吊遗踪何处是,孤亭隐隐傍山隈。
张凤锵之后,甲秀书院历任山长、讲师也多聘有功名在身之士,且招收的学生也是周围略有所成的学生,因此历年参加县试、府试、院试,甲秀书院的学生都有名列前茅者,甚至不少人考取了举人身份(数据暂不可考)。
年(宣统二年),废科举,甲秀书院改为甲子高等小学堂。
年秋,始办初中,命名陆丰县第三中学(俗称“老三中”)。
年,改为甲子中学,次年开设高中。
四、其他书院
其实除了三大书院,陆丰还有许多书院,也为陆丰地区学子的求学之路,带来了不少的帮助。
法留山书院(-?),修建之后,潭西、法留山出了很多举人、进士。如潭西大楼村明代的林呈祥据说获得进士身份(未考),清代的林祝三(嘉庆癸酉科举人)与同村学子同期中取“一举两贡十八秀”;潭西镇东山乡清代的庄汝扬(-),年中举,年获得进士出身,官授吏部观政,历官翰林院侍讲学士;今上英镇明代的郑洪猷,不仅与海陆丰同乡创下“一榜三进士”的美名,后来更是官居刑部主事。这些人的成功,虽然不一定跟法留山书院有直接联系,但法留山书院的创建,确实极大带动了附近的学风。
安陆书院(-),陆丰首次设安陆县时建的第一所官方书院,虽存在时间不长,但书院附近的石寨村在清代初期考了三个进士(黄易、陈芳胄、谢衷寅),随后定居石寨的黄氏族人又考中了不少举人等,成为陆丰显族。据传当时安陆书院的官员死后葬在书院附近,被称为“官公墓”(后人误为“关公墓”)。
漱芳斋书院(?—?),位于今桥冲镇大塘村,年聘请陆丰五云“一门三举人一进士”的23岁的彭如干任教,年彭如干与哥哥同年中举,年获得进士身份,历任高州教谕、汝阳知县、南阳府同知、汝宁知府、开封府知府、黄河道道台、河南开许兵备道等,两个儿子也先后任道台,成就了“一门三道台”佳话。临别曾赋诗一首:
赋赠诸弟子诗
自古光阴一转轮,人生切勿误青春。
两丸轻掷旧庸俗,六籍勤修迈等伦。
矢志功名须策励,留心文艺莫因循。
临岐执袂难分处,顿觉殷勤诲汝谆。
随后漱芳斋书院又聘请了广东惠来县举人邬士煌(?~),当他要出任安徽省东流县知县之际,亦曾题诗一首:
留别漱芳斋诸弟子
数载登龙此日还,殷勤长忆别离间。
南风香瓣烟绕座,北海清樽绿照颜。
谊洽栖鸯非棘木,情深攻玉爱他仙。
皋床暂隔东西席,云树苍苍拥远关。
彩蛋1:
当时各地除书院外,还有许多著名的私塾。
比如位于陆河县东坑镇飞燕村东端的“渐奎轩”,始建于年(清乾隆二十二年),面北背南,一进双园门穿檐式平方结构,墙四周小青砖包砌,金包银式建筑,总面积为平方米,内有8房2厅2天井1花园,大门石雕匾额“渐奎轩”。
比如同样位于龙山脚下的由黄佳详创办的著名私塾“云岩书屋”,作为曾经担任过广西乡试试官的黄佳详来说,办这种私塾简直就绰绰有余,随后他的后人黄运东(-)在自己考上秀才后,又和同是秀才出身的儿子教教出了不少举人、秀才,差点把同在龙山脚下的陆丰三大书院中的龙山书院和圭山书院都比了下去。
彩蛋2:
圭山从事笔记[清]赵承炳
第一本
光绪甲辰年
十二月初三日
晴午后由播植圩落船傍晚行至石□
初四日
晴午后行至水口偕陈次叔明府谒龙母庙盘桓半日返舟二鼓搭都西轮渡回德庆州署是日知藩
署悬牌委署陆丰县事
初六日
晴午刻回省返寓
第二本
光绪三十年十二月
二十二日
晴酉刻诸大堂拜
阕拜印堂事毕拜会吴朴庵明府仍回考棚寓所
二十三日
早晴物候雨黎明谒各庙行香午刻点卯开徵回考棚公寓
二十四日
微雨赴盐仓羁所清羁随回拜城内外绅商毕回考棚
二十五日
雨提讯盗犯谢三宰陈秉钟施乃胜施二虾四名
二十六日
阴午刻迁进衙署
二十八日
阴傍晚请吴朴庵明府及在城同寅宴会尚未终席城外报?投箸而启率领差勇在城外新圩查勘
捕贼贼闻风而逸
二十九日
早阴午刻由署动身至东门外行合迎春毕后由迎仙桥西回署
光绪三十一年正月元旦
晴五鼓诣万寿宫行朝贺礼再往文武文昌城隍各庙行香文武同寅拜年毕回署午刻间闻新圩民
因舞狮打架立出署往新圩弹压争斗之民闻风奔散午后传见在局绅士王炳桢等勒令将新圩本
日打架为首之人查明细送到
十一日
雨黎明诣
天后庙行春祭礼毕回拜彭笛洲别驾陈原耀广文回署提验林亚古被同族林潮州用木棍殴成伤
一案提讯海丰县解来递回原籍犯人曾则喜曾李连二名
十三日
晴五鼓诣
武庙行春祭礼毕回署收呈词一十三张晚至经费委员彭笛洲别驾处宴席
十四日
雨黎明诣文庙行春祭礼复到龙王庙行春祭礼毕回署乌坎讯官田丰来言乌坎天主教邪苏教不
和动辄思斗昨晚口角又启风潮闻讯急派田丰年带领差勇急赴乌坎相解散
十五日
雨提讯曲涌乡拒捕官军人犯卓亚宽卓亚贬卓亚溜等五名拟办廪复复提叶应丰彭应庄质讯掳
禁人口一案
十八日
雨经费局委员彭笛洲辞行往碣石甲子开办经费常备军营官员教和来陆丰驻扎新圩署讯办酉
刻行鞭春礼节
初二日
阴已刻新圩人民因昨日舞狮新圩殴旧圩之人成伤并夺其锣鼓今晨又聚众逞殴立率差勇驰往
弹压解散派委施城守陈典史往公局督同新旧圩绅士处理
初四日
阴复讯盗贼犯陈三宰陈秉钟施乃胜施二虾口未认
十二日
早晴午后提讯碣石游府解来匪从叶名达一名提讯碣石解来被告李十温亚正二名讯供后差传
卢亚贡蔡东家原告二名质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