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端午节临近,我们陆丰的市场街道上,四处都有摆摊卖枝粿。
我也是极喜欢吃这种枝粿的,但我却对它不怎么了解,甚至连学名都不知道!
我相信也有很多人都不怎么了解这种粿的。
所以我搜索了一下,把资料整理一下,给大家了解一下!
原来,我们潮汕读音的枝粿,真正的名字叫栀(zhi)粿,
栀子,潮汕俗称黄枝,果实叫“山栀子”,可入药。
其功效是泻火除烦,清热利湿。
“栀粿”因用栀子而得名,用做端午节保健食品是合适的。
栀(zhi)粿,又称栀棕,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传统的应节食物,形似年糕,品尝起来有一股苦苦的味道。
在端午时节,潮汕千家万户都喜爱做栀粿的风俗世代相传,加工制作精细,配制方法考究,美食风味独特,栀粿还有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呢!
原料及制作方法
过去做栀粿用的枝粉,里面有栀子(潮汕话黄枝),有青草药晒干煅成炭末,工序颇为复杂,因为制作费劲,价钱便宜,用途单一,以致市场上难以寻其踪迹。
现在五月节前在干果铺买到的做栀粿用的“枝粉”,应该是黄枝拌食用纯碱,也有用食用纯碱加入浓茶水替代“枝粉”的。
做法很简单:直接把“枝粉”、糯米粉浸水拌匀后,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蒸熟。栀粿呈棕黄色,放凉后食用。
食用方式
栀粿的食用方式也很特别,由于糯米本身的粘性,吃栀粿的时候不能用刀切,只能用纱线去割开。
待栀粿放凉后,抓住细绳两端,环绕、往反方向扯,便能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盛放于瓷盘上,用白砂糖或红糖蘸粘着,甜润爽口!
其色、香、味俱佳,深受潮汕人的喜爱。
功效
端午节吃“栀粿”是潮汕人自古以来的传统美食。因为端午时节天气炎热,蚊蝇滋生,食物容易变质。栀子可以清热泻火、解毒凉血,“栀粿”有助消化、预防肠胃疾病。潮汕民间把吃“栀粿”又称为“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