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湘桥区。东晋咸和六年()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因临大海,潮流往复,遂以潮名州。年建潮州市(地级),辖湘桥区、潮安县和饶平县。
潮安县在广东省东南部,韩江下游。县人民政府驻庵埠镇。东晋咸和六年()设海阳县。隋开皇十年()设义安县,翌年置潮州,年改为潮安县。
庵埠镇潮安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南端。镇因驻地名。古为滨海贸易地,近有白云庵,故名庵埠。
枫溪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南宋属海阳县怀德乡。明嘉靖年间(—)因有一溪横贯乡境,两岸多红枫树,故改名枫溪。
意溪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中部,临韩江。唐以前韩江为鳄鱼肆虐之水,有恶溪之称,潮州剌史韩愈祭文驱鳄,鳄随人意南徙大海,改名意溪。镇从溪名。
古巷镇潮安县辖镇。驻地原名枫山村,因杨铁岭山多枫树而得名。又因西山溪有天然小港,称为古港,后俗称古巷。
浮洋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东临韩江。驻地原为海洋,后由韩江冲积成陆,人称浮地。明中叶成集市,名浮洋市。
龙湖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驻地原名塘湖,因三面为池塘环绕而得名。明天启年间(—)改为龙湖。
凤塘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以驻地名。南宋绍兴年间(—)建村,昔因地形似凤凰,又为池塘环绕,故名。
东凤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境东南部。驻地古称葱园,因村民多以种葱为主而得名。南宋宝庆年间(—)陈东溪由凤塘迁此定居,为怀念祖宗改名东凤。
彩塘镇俗称蔡塘市。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建于南宋,昔因有绵延数里的大池塘,状如彩带,故名。
金石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因驻地名。南宋淳礻右八年()福建南部居民迁于此定居,结社盟誓,坚如金石,故名。
沙溪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明嘉靖年间(—),凤塘溪头宫人到此建村,名为徙溪头,以后俗称沙溪头。
江东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韩江东西溪之间。镇人民政府驻中庄村,在韩江西溪东侧,故称江东,俗名溪东。
磷溪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西临韩江。镇人民政府驻溪口村。据《海阳县志》志:“磷溪一名麟溪,俗名溪口。”
铁铺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宋末元初有一打铁店,以造船钉闻名,人称打铁铺,简称铁铺。
官塘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以驻地名。宋代建,古时南为沼泽,鹳鸟成群,故名鹳塘,宣统二年()取谐音改名为官塘。
文祠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驻地清初建圩,并建文章祠,圩因祠名。
归湖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葫芦圩。原名龟湖,因产龟而得名。又因地势低洼,常归水成湖,清道光年间(—)改称归湖。
赤凤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西北面与丰顺接壤。镇人民政府驻峙溪村。民国37年()因在凤凰山区建立红色政权,故名赤凤。
凤凰镇潮安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因山川形似凤凰,故名凤凰。
二、汕头市汕头市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金园区。清康熙八年()改鮀浦水寨为汕头汛。始有汕头之称。因市区原处韩江三角洲之沙堤上,常设栅薄捕鱼,栅薄古称汕,故名沙汕头。后简称之为汕头。民国10年()与澄海县分治,置汕头市政厅。民国19年()正式建市。汕头市(地级)辖金平、龙湖、濠江、潮阳、澄海、潮南等6区和南澳县。
汕头市潮阳区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区人民政府驻棉城镇。东晋义熙九年()置潮阳县。因在大海之北,故名。
棉城街道区人民政府驻地。在境内东部。东倚东山,西靠西山,北接牛田洋,南濒龟头海新河。古称新兴乡。唐元和十四年()潮阳县治迁此,因境内多木棉,故称棉城。
河溪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榕江出海口西南侧,西南靠小北山。镇以驻地名。北宋末建,因有溪流经此注入牛田洋,故名。
西胪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临牛田洋。镇区因地处榕江西岸,芦苇丛生,初名西芦。后因祠堂大门对联:“西山长拱照,胪水永朝宗”,改称西胪。
关埠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南以小北山为屏障,北临榕江。镇驻地在明洪武十四年()在村前建门设关。嘉靖十一年()以关前设圩埠,称关前埠,后简称关埠。
灶浦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北临榕江。驻地清乾隆五十四年()建圩,初名铭恩市。因当地举人黄劳赞称“圩场热闹,为杭州乍浦”,遂称乍浦圩。“乍”与“灶”潮音近,后改称灶浦圩。镇以驻地名。
金玉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小北山北麓、榕江中游南岸。镇人民政府驻金溪。近处有玉浦村,故取金玉名镇。
金浦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龟头海北侧。驻地建于南宋,因地势低洼,原名深浦村。清乾隆年间(—)村人安襄郧兵备道郑之侨倡议改称金浦。
和平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区盛产蚝,原名蚝坪。南宋末年文天祥率军抗元,路经此地倡议改名和平。镇以驻地名。
谷饶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北部、练江支流谷饶河以西、小北山南麓。明代因常闹旱灾,称赤寮。清末修河引水抗旱保收,改称谷饶。
铜孟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练江中游北岸。因镇人民政府驻铜钵盂村而得名。南宋嘉熙年间(—)建村。村前有土尾潭,状似钵盂,故名。
贵屿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小北山南麓,西邻普宁县。镇人民政府驻华美村。境内有一小山,古时是海岛,取“珍贵岛屿”之义,雅称贵屿,镇以岛名。
司马浦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中游之南。驻地明洪武年间(—)建村,因祖先曾在朝中任过司马官职,又处练江水边,故称司马浦。镇以驻地名。
峡山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因东有蛇山,西有龟山,取“两山相合”之意称合山。明隆庆年间(—)改称峡山。
陈店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练江流经北部,西邻普宁县。驻地原名和畅乡,清宣统三年()前因普宁县桥柱村有一姓陈村民到此开设小食店,人称陈店,村后来改称为陈店。镇以驻地名。
仙城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西邻普宁县。镇区相传为虱母仙建城,是当时出入大南山的门户,故称山门城,后人为纪念虱母仙,改称仙城。
雷岭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大南山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双老。因西北有雷岭峰,故名。
红场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大南山中部,南邻惠来县。镇人民政府驻苏林村。镇内有一岩石形状似船,原称石船,年为纪念大革命时期革命旧址“红场”改为今名。
两英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西部、大南山北麓。两英圩于清乾隆元年()已成圩集,圩东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风吹竹摇,声如鸦啼,故名乌鸦圩,后雅称鹰圩,因先在溪北设老圩,后在溪南设新圩,合称两鹰圩,又“鹰”与“英”同音,后俗成今名。镇以驻地名。
田心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宋端平年间(—)福建莆田人于此定居。以溪弯曲似“心”字形,称心溪。清康熙年间(—)村秀才陈国崇又以心溪周围一片良田,改名田心村。镇以驻地名。
井都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人政府驻神山村。因靠挖井取水灌溉作物,明、清称隆井都,后改称井都。
海门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地处练江出海口,原称海口村,明洪武二十七年()守御千户所迁此,建海门城,故名。
成田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人民政府驻溪东村。镇区大部分原是海滩,后开垦成良田,故名成田。
沙陇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南部、大南山以北。镇区为洪积沙地,故名沙陇。镇以驻地名。
胪岗镇潮阳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村创于唐,因靠山面海,芦苇丛生,取名芦苇岗,又“芦”与“胪”潮音相同,后改称胪岗。镇以村名。
三、揭阳市揭阳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榕城区。秦始皇三十三年(前)始建揭阳县,属南海郡。以县西北秦戍五岭之一的揭阳岭得名。年建揭阳市(地级),辖榕城区、揭东县、揭西县、惠来县和普宁市。
惠来县在广东省东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惠城镇。明嘉靖四年()置惠来县,因县治惠来都得名。
惠城镇惠来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原属潮阳惠来都,明嘉靖四年()置县,为县治所,筑城,名惠城。又因城在葵岭之东南,别称葵阳。
鳌江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镇人民政府驻中澳。因处鳌江北侧,故名。
岐石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南邻陆丰县。镇区北宋景礻右元年()陈氏从福建莆田八角井脚来此落籍。因有奇石矗立,故名岐石村。
东港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背靠三清山,面临鳌江河,邻接陆丰县。镇区历史上曾为月劳投溪通外海的小港口,故名东港。清初已形成圩集,又称东港圩。镇以驻地名。
溪西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明初建村,以地处龙江西岸,取名溪西。镇以驻地名。
东陇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村建在一高坡之东,故名东陇。
华湖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寨内村。原地有龙潭湖,俗称下湖,雅称华湖。镇以村名。
前詹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南宋末,詹姓从饶平到此建村,后有王、郑、陈等姓来此聚居。因詹姓先到,故名前詹。
周田镇惠来县辖镇。在惠来县城东部。镇人民政府驻东前湖。南宋建村,因周围为山丘,名为周山,明代山辟为田,改名周田。镇以村名。
仙庵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北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明正德年间(—)建村,因村北有古仙庵,故名。
靖海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原为海边渔村。明嘉靖后形成圩集,洪武二十七年()置靖海守御千户所于此,故名。
神泉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南部。镇区为小岛,唐代岛上已有人定居,村座落于神庙前,称神前。后岛与陆连。明洪武时因海边有一甘泉,改称神泉。
隆江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驻地原为龙江边集市,名龙江埠,又名万兴寨,后建城,又称隆江城。镇以驻地名。
葵潭镇惠来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邻接普宁、陆丰两县。龙江蜿蜒而过,江中有潭10余个,岸边璧水庵前有古葵树,葵潭名由此起。清末即有葵潭圩,镇以圩为名。
四、普宁市普宁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流沙镇。明嘉靖四十三年()取“普遍安宁”之意,置普安县。县治始在今潮阳县贵屿,明万历三年()迁厚屿(洪阳)。万历十年()改称普宁县。年县治迁流沙。
流沙镇普宁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偏东、大南山北麓、练江上游。古时此地河溪泥沙淤积,建村名流沙。清代形成流沙圩。镇因驻地名。
云落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以驻地名。因山谷白云缭绕而得名,又传说有仙鹤栖密林中,故名云鹤。
高埔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西南部。镇以驻地名。清初建村于高坡地上,故名高埔。
船埔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西部。镇因驻地名。相传建于明中叶,初称船埠头,成集市后改名船埔。
梅林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明嘉靖年间(—)始建村,因多梅树而得名。清代形成梅林圩,镇因圩名。
里湖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频榕江,邻接揭西县。镇以驻地名。古时此地榕江有龙门桥,桥下常有鲤鱼游跃,名鲤湖,简作里湖。
赤岗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西县。镇人民政府驻赤岗山村。明代建村,左侧有呈赤色山岗,故名。
大坝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铁山西侧。清中叶建村于大沙坝上得名。后形成大坝圩,镇因圩名。
广太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邻接揭阳县。镇因驻地名。清同治二年()建广太圩,据碑记“承广之首,取平之义,曰广太圩”。
南溪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隔江与揭阳县为邻。镇以驻地名。明洪武年间(—)建村,因临榕江南河,故名。
南径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练江之北,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因处狮山和小园山径口,青洋村之南,故名南径。
下架山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镇因驻地名,地处小丘,与3公里外之笔架山相比为低,故名。
麒麟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东倚老鼠尖山、大尖山。镇因驻地处麒麟山东麓得名。
占陇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部。年在东占陇与西占陇之间形成集市,称占陇圩。
池尾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因驻地名,明末建村于大池塘末端,故名池尾。
军埠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南部,东邻潮阳县。镇以驻地名。原为荒埔,相传北宋杨文广平南时曾驻军此地,名军埔,后改名军埠。
洪阳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东北部。原地称厚屿。明万历三年()普宁县治此。年县治迁流沙。此地为洪阳圩,因处洪山之阳得名。
大南山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以镇西大南山为名。
燎原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泥沟村。
梅塘镇普宁县辖镇。在县境北部,北临榕江,隔江邻揭西县。镇驻地池塘边多梅树得名梅塘。
五、汕尾市汕尾市在广东省东南部。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因地处海滩沙坝尾部而得名。清雍正八年()设汕尾巡司,乾隆二十一年()设县丞驻此,称汕尾镇。民国16年()曾设汕尾市。年又置汕尾镇。年建汕尾市(地级),辖城区、海丰县、陆丰市和陆河县。
===================================
潮汕人杰地灵,地名丰富多彩,内涵深远、妙趣横生,潮君撷取了其中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趣闻和大家分享一下。
地名是个体地域的指称,也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给地理实体、行政区域或人类聚居地所起的名称,是用来指代地域的语言符号,具有音、形、义三要素。地名世代相因,完整保留了它所反映的文化内涵。地方的命名和地名的沿革都与当地的地理方位和历史沿革、以及地名所反映的地方民俗等密切相关。可以说,地名是人类文化史的活化石。
NO.1因实体方位而得名
一、潮汕地名与地理特点、位置或数字密切相关的
1、带有东、南、西、北、内、外、前、后、口、阴、阳等方位名词,直截了当指明地名所在的位置,如揭阳、揭东、揭西、溪东、溪西、北湾、南湾、寨内、外埔、田心、西港、港内、湾头、东港、前溪、港口等,或定其位,或取其性质特点。
2、有的则直接用数字来排列顺序,如陇一、陇二和横一、横二等。这类地名让人一看就知道所处位置,一目了然,便于查找,对研究当地的地理环境也很有帮助。
NO.2因地形地貌而得名
二、潮汕地名与形状,或与某一突出山川、河海的位置密切相关的
1、虎屿、羊屿、狮山、象山、鸡笼山、莲花山、双髻山、双乳峰、香炉山……这些对地形地貌和自然地理进行形象性描述的地名,或象其形、或状其貌。
2、土壤、水文的特色也是命名的依据,如红涂岭、白沙、淡水、急水、赤坎、青澳、乌石等。土壤颜色的不同、水质的清浊、水流的缓急也都成了地名的专名部分。
3、潮汕地区海岸线漫长,沿海各地辟有大大小小的港口,因而地名中多有“海”或“港”字,如澄海、靖海、海山、海门、潮港、上港、西港、仙港、沫港、港畔等。
4、潮汕江河纵横,统称为“溪”,滨河而居的村落便称为“某溪”或“溪某”如潮阳的东溪、范溪、桃溪、那溪、流溪、全溪、里溪、龙溪、溪口、溪北、溪头、溪美,澄海的新溪、前溪、南溪、溪南等。
5、反映滨海地名的还有“埭”和“塭”字,仅澄海就有海埭(海岱)、上棣、埭头、尾埭(美埭)、上埭尾、下埭尾和东塭、公塭、老田塭等。
6、潮汕地名高频用字的“陇”意指江河或海边冲积而成的沙脊,如汕头的金陇、西陇、下陇,惠来的寄陇、华陇、东陇,澄海的冠陇(冠山)、东陇(东里)、内陇、横陇、梅陇、陇尾等。
7、“坑”的本意指山沟,带坑字者必定是山区,如揭西柑坑、泮坑、山东坑等,凤凰山区有月藤坑、四水坑、南坑、石坑、坪坑、坑美等。
NO.3因经济物产而得名
三、经济的发展促使聚居地的形成,聚居地的地名往往就是当地经济发展的记录,从地名中可以窥见当地经济类型及其特点。
1、潮汕农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生产方式,不少地名便带有“洋”字,如汕头牛田洋,潮阳的北洋、前洋、洋心,惠来的埔洋、洋尾,普宁的涂洋、什石洋,揭阳的西洋、翁洋,揭西的南洋、后洋,潮州的洋东、洋头等。
2、直接以“田”或“园”作地名的也有很多,如澄海的田寮(龙田),潮阳的凤田、官田、仙田、海田、南田、西田、桃园、旷园,惠来的何田、彭田、图田、詹厝田、华园、美园等。
3、潮汕商品经济活跃的,潮州府城有竹蔑街、打石街、打银街、当铺巷、东丰栈巷、元盛栈巷;潮安铁铺镇、揭阳锡场镇、河浦玉石村、澄海盐灶乡等等。
4、在潮汕城乡,以当地著名土特物产作地名的比比皆是,如:棉城、棉湖都因遍植木棉树;榕城多榕树、樟林多樟树,梅林镇梅树成林,枫溪区、枫溪村便是枫树成林。
5、饶平汤溪镇、丰顺汤坑镇、揭西汤前村和流沙汤坑村皆因当地有温泉。
6、茶园村盛产油茶、白藤村盛产白藤、荖园村曾集中种植荖叶树、南澳紫菜石常年长紫菜。
NO.4因时代政治而得名
四、特殊的人文地名,带有命名时期的政治色彩,烙下时代的印记,大多是政区地名、聚落地名和文化地名。
1、潮汕很多城镇有中山路、中山公园,体现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大民众中的崇高威望。
2、饶平县城黄冈镇丁未路是为了纪念丁未黄冈起义。
3、汕头市区的民族路、民权路和民生路显然是民国时期用孙中山“三民主义”起的路名。
4、“七日红公园”是为纪念周恩来领导的南昌起义部队曾在这一带坚持7天而命名。
5、潮阳红场镇清代时叫林厝村,年为纪念革命苏区改称苏林村,年设镇再改称红场镇,以纪念红场革命旧址。
6、跃进路、红领巾路等都带有新中国成立后的时代色彩。
7、有些地名还随着时代的不同而易名。“文化大革命”期间不少地名改为“红卫”、“红旗”,以赶时髦。“文革”结束,拨乱反正,又都陆续改回原来的地名。
8、从汕头老市区的“四永一升平”(永安、永和、永兴、永泰、升平)和“四安一镇邦”(怀安、怡安、万安、棉安、镇邦)充满东南亚风情的骑楼老街,到东部新区的“山”(南北走向的华山路、天山路、衡山路、嵩山路、泰山路、黄山路)与“水”(东西走向的黄河路、长江路、珠江路、韩江路、榕江路、练江路、珠池路),现代化高楼林立的通衢大道,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见证了汕头改革开放、特区成立30年翻天覆地喜人变化。
9、历史上,一些因地标性建筑而起的地名也或多或少“涂”上了政治色彩。南澳石亭街因街中有石亭(牌坊)而得名,那是为表彰南澳副总兵郑芝龙剿山寇、抗击外来侵略的功绩而在街道中构筑石牌坊。潮州城内有侍卫府巷,侍卫府是清朝乾隆年间科名功绩显赫的御前侍卫、湖北宜昌镇总兵林炳星的府第。澄城中山路有一处地方叫双忠公,因有一座祭祀唐代名将张巡和许远的双忠公祠而得名。人们敬其忠勇,立祠祭祀,尽管后来祠被拆除,双忠公的地名却与其业绩世代相传。
NO.5因宗族姓氏而得名
五、潮汕地区有很多冠以姓氏的地名,往往是最早开辟生活之路的移民,可说是该聚落的开山鼻祖。通过这些地名,人们可以追溯到该地的创业史和移民史。
1、澄海富砂村因先民移居时满地浮沙而得名,俗称浮沙村。
2、董坑村是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年)董氏移民所创。
3、欧厝村是移民欧姓兄弟于元末明初来此创建。
4、南宋(年)许氏移民创立许厝村。
5、沈洲村的最早移民则是元末明初由福建诏安的沈氏父子4人。
6、莲上镇南徽村原是北李、北朱两村,年合并时取北李祖宗南山公之“南”、北朱祖宗徽国公之“徽”,合并称为南徽。
7、建阳村民多姓陈,旧称陈厝。1年取其始祖建阳公之名而改称建阳。
8、其他区县的还原有陆厝围、李厝宫、蔡厝寮、张家庄、苏家坡、前溪许、陈厝合等,不一而足。
NO.6因历史人物而得名
地名又是一部引人入胜的历史人物传说集,这些历史传说大多流传于民间,很多在史籍上已无法查考。
1、潮汕地名记录了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的活动轨迹,其中影响最大的要算韩愈。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潮州。他治潮8个月,传道起文、劝农驱鳄,政绩卓著,加上赵德、苏东坡等人的宣传,潮人便以其姓名别号为山水之名:水称韩江、山称韩山,街巷有昌黎路、慕韩里,充分表达人们对韩愈的崇敬之情。
2、潮州竹篙山也与韩愈有关:有一次潮州大雨成灾,洪水泛滥。韩愈巡视到城北,走过之处都插上竹竿,作为堤线的标志,召集人马,筑堤防洪。岂料奇迹出现:插上竹竿的地方拱起一条山脉,堵住汹涌的洪水,后人便称此山脉为竹篙山。
3、南宋末代皇帝赵昰、赵昺兄弟和文天祥、陆秀夫等都在潮汕活动过,留下很多与他们有关的地名。如:潮州开元路东侧有一口古井,人称义井;对面胡同称义井巷。相传宋帝昺逃难到此,饥渴难忍,却找不到水。来到城南路边有井,却又找不到汲水工具。宋帝长叹一声:“难道连水也欺负我么?”话音未落,但见井水上涨,涌至井面,帝昺痛饮,感慨地说:“井也知君臣之义。”遂封此井为义,井边小巷也沾光,称义井巷。南澳也有宋井、太子楼、官屿与乌屿等。
4、国姓井则是在离南澳22公里的中澎岛上。传说国姓爷郑成功的部队驻队在此,没有淡水饮用。郑成功亲自勘找水源,挖掘此井,不仅解决了官兵的饮用水,也使渔民饮上淡水。为纪念郑成功,人们便将此井称为国姓井,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5、揭东县云路镇翁内村有曾逵寨,因清朝农民起义军将领曾逵在这一带活动而得名,相沿至今。
6、澄海莲花山南麓有一峡谷,南宋陈吊眼起兵抗元,其妹陈金花驻守这一要塞,后人便称此峡谷为陈金巷。又因为潮汕方言“陈”与“铜”同音,有人讹传为铜金巷。
7、福建漳浦海盗吴平年在深澳镇东北部率众创寨,称吴平寨;他在海边傍船而设立的营寨则被当地人称为贼寨。
8、澳东乡有“红山十六村”,解放初期有16名女青年在此安营扎寨建农场,号称“红山十六姑娘”,此地也简称红山十六。
NO.7因神话传说而得名
因神话命地名很有意思,常被人们津津乐道,实例不少。
1、潮州湘子桥原名广济桥,相传是八仙之一的韩仙子移山驱石帮助建成。人们为了纪念他而改为今名。
2、揭西县城河婆镇,原作何婆,只因昔年有一位卖擂茶的何大娘,善良和蔼,擂茶香甜可口,人们无不称颂何婆之美德及擂茶之美味,久而久之,何婆便成了此地的代称,乃至成了地名。
3、澄海福坪村曾有人育得一个两重的番薯,远近闻名,有人便把该村称为“百二两”,原来的村名反而被淡忘了。一个美好的传说往往能够演化成为一个美妙的地名。
4、澄海的鸿沟据传唐末以前一直称为环山,后因地震而山崩地裂,海底升高,联成石滩,滩中有一大海沟,涨潮时海水轰涌而入,退潮时鸿雁喧鸣而来。人们视鸿雁为吉祥鸟,此地于是改称鸿沟。
5、澄海上坑村有座接龙桥,相传宋帝昺逃难至此,天降大雨,又有大河拦路,一时找不到船只过渡。情急之际,一道彩虹横架河上,宋军赶忙过河。后来村民在此建桥,起名接龙桥。
6、龙田村的跌马桥也有故事:清咸丰年间,潮州、澄海一带田园失收,官府横征暴敛,民众揭竿造反。潮州知府吴均带兵从澄城到龙田弹压,途中狂风大雨骤至,在龙田村的小石桥上,吴均马失前蹄,跌死河中,村民便把此桥叫做跌马桥。
7、南澳隆东方有白牛树,相传靠海处有一白牛常泅渡过海偷吃饶平海山岛上田里的稻谷。当地村民拔起一株水稻,连泥丢在牛背上,跟踪到了白牛村,在海边把牛杀了。牛死化为白石,贮立海边,称白牛石,附近的村子就叫白牛村。
NO.8因风光胜迹而得名
潮汕地区历史悠久,风光旖旎,名胜古迹众多,这类地名遍布城乡各地。
1、潮州开元路在开元寺前,因寺得名。
2、太平路原称大街,年修建马路时挖掘得元朝政和元年()石碑一块,上书“木平”2字,遂命名此路为太平路。因碑得名的还有普宁石牌镇、揭阳牌边村等。
3、澄海县城文祠东路、文祠西路因有文祠而得名,李厝宫因有三元古宫,寺后街因在龙潭寺后。汕头市区的妈屿、妈宫、小公园、石炮台,揭阳的炮台、学宫,以及潮阳的文光路等莫不如是。
4、年汕头老市区厦岭一带筑堤围并在耀华港畔兴建耀华火柴厂,后厂名改为光华,地随厂名,厦岭改为光华埠。随后,光华农场、光华路、光华村陆续命名。
5、汕头电视塔下潮汕路口到莲塘的公路原称五七路,是因为公路附近有五七干校和几所中学的学农基地。
6、年以后这里崛起宏伟壮观的汕头大学,成为新的标志性建筑、汕头新八景之一,路名也就改为大学路。
7、潮汕不少地方有所城的地名,如陆丰碣石、汕头蓬州、饶平东界等地,大都与军队驻扎的军营有关。东界所城就是一座较为完整的城堡,城墙内外均用石条垒成,中夯泥土;东西南北4个城门上都有重楼,城隅上设置敌台。
8、南澳有凤屿,别名辞郎洲,其由来是南宋景炎元年()宋帝赵昰与弟赵昺要离开南澳,都统张达护驾跟随,张妻陈娘送夫至此,珍重挥别,故名。后人据此编演的潮剧《辞郎洲》成为经典剧目。赵昰赵昺在南澳留下的名胜古迹还有很多,也都成为地名。他们曾在海滩上挖掘了三口井:龙井、虎井和马井。潮涨潮退,岁月烟灭,而今人们还能见到的宋井就是当年的马井。
NO.9寄寓吉祥,因心得名
地名是人们赋予地理实体的名称,命名时往往寄托着美好的愿望,寓意吉祥,希望把地名起得文雅并与吉祥幸福有关,最简单直接的方法是大量使用吉祥字眼,如健、康、平、安、长、寿、富、贵、福、德、义、顺、泰、宁、清、明、澄、靖等。
1、汕头市区有长平路、永平路、永泰路、迎祥路、仁安街、万安街、新兴街、仁和里、万福里、五福里、文德里;潮州湘桥区有太平路、文安路、太昌路、福真路、广平街、永兴街、永丰街、新安街。澄海、靖海均取自“澄靖海氖”之意。这些地名与地理实体的自然特点没有什么联系,只是直接寄托了人们赋予的思想观念而已。
3、潮汕人还喜欢用古籍上能反映美好愿望的词语为村落命名。如澄海的德邻村出自《论语·里仁》:“德不孤,必有邻”,既反映了村民希望团结和睦,又十分雅致。龙田村俗称田寮,明朝明村中举人卢升按《易经》“见龙在田”之意,改村名为龙田。
4、寓托性地名中还有引用古代名贤故事或古籍文献,显得文雅深奥,在民间寻常人家中难以传承,所以在口头上又有另一通俗地名承继下来,成了口头称呼与文字记载不一致的奇怪现象。如澄海西埭头写作海岱、长陇写作长龙、沙尾写作凤尾、下埠写作华埠、下布写作华富、砂砻写作仙龙、龙眼城写成隆城、白沙铺写成碧沙;潮阳的四家写作诗家、牛埕写作珠埕、下寮写作华瑶、际尾写作济美、港尾写作港美、下尾写作华美、南洋写作南阳、高塘写作高堂,等等,不一而足。
NO.10弃俗从雅,因意得名
地名不同于一般的地理名词,不但有社会性,还有鲜明的民族性,含有更多的历史文化色彩。地名由人组成的社会约定俗成,往往带有人的主观色彩,这就是地名的人文属性。
1、潮阳两英初名乌雅圩,人们视乌鸦为不吉利,改称鹰圩;又因为鹰字笔划太多,遂改为两英圩。
2、和平镇地处练江出海口,盛产牡蛎,潮汕方言称为蚝,其地便命名为蚝圩。文天祥勤王之师至此,认为蚝字粗俗难懂,改为和平,沿用至今。
3、达濠珠浦村原名砂浦,后嫌砂字粗俗而改为今名。
4、南澳龙地村地形呈长条状蜿蜒曲折,形似长蛇,始称蛇地。民国年间乡民因蛇丑陋而改为龙地。
5、澄海隆都隘洋村原名鸭洋村,以鸭入名未免粗俗,便以近音隘取而代之。
6、云关路村原名牛头路村,以字形相似的云关取代牛头。类似例子在澄海还有很多:岭顶、砂砻、山家村分别改为岭亭、仙龙、仙居村。
7、潮汕人常常采用谐音或近音的方法把原来较粗俗的地名写成文雅的字词。澄海莱芜半岛俗称奶脯山(因双乳峰得名),也讹称篮脯。人们嫌其粗俗而以近音改为莱芜。南澳原有虾尾屿,后用谐音法改为霞飞屿:朝霞晚霞飘然欲飞,何其文雅也!
8、地名既是历史的产物,又具稳定性,代代相传,许多古字的音义也被十分难得地保留下来,如“埭”字、“洋”字。洋的古义之一是广大,后引申用以指田野。“埕”意为庭院、广场,引为地名的有潮阳古埕、惠来新厝埕、南澳前埔埕、饶平大埕和高埕等。
人杰“地”灵、实至“名”归。地名,为人文社会添彩,让潮汕大地亘久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