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建市是解放思想的巨大成果
——中山大学吴永铭教授解密汕尾设市历程
文/汕尾日报记者:梁水良
一、省委决策助力老区发展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风生水起的年代。广东作为全国改革开放 的地位已得到确立,随着改革大潮应运而生的深圳、珠海、汕头三个经济特区,发展已步入快车道,成为广东沿海经济带三颗闪亮的明珠,为世界所瞩目。然而,站在更高处审视广东这只伴随改革春风冲天而起的大鹏鸟时,却发现“身重翼轻”。摊开广东省地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我省沿海经济带从中间的 处广州分别往东西方向延伸,往西走是佛山、中山、珠海、江门、阳江、茂名、湛江;往东走是东莞、深圳、惠州、海丰、陆丰、汕头。10多个城市、三大城市(镇)群、海岸线连绵多公里,形成两个“V”形的经济“低谷”,处于“谷底”的分别是西翼的阳江、阳春两县,与东翼的海丰、陆丰两县。广东如欲振翅高飞,势必解决“两翼”经济过弱的问题,当时的省委省政府领导层意识到,只有不断壮大两翼,“大鹏”直上云霄的日子才会真正到来。改革开放已开始成了那个年代的主题。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以中发[]51号文件发出了改革地区体制、实行市领导县体制的通知。此后,素以思想解放闻名的广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层,酝酿将粤东的海陆丰和粤西的阳江阳春从原有行政管辖地剥离,设立两个新的地级市,以加强管理,推动经济发展的构想。这不仅是广东突破发展框框的需要,更是老区人民渴望美好生活的期盼。年10月31日,在历经了一段时间的酝酿后,凌伯棠副省长就汕尾、阳江设市问题专门给有关部门做了指示:“以上两地改市。由省民政厅牵头。可以找几个老同志,也可以找几个专家一起调查研究,拿出一个方案,争取今年年底前搞出来送给我,打印后送省委常委讨论报中央。这个意见林若很同意,选平也赞成。两个地区办起来,经济很快就起飞了。”(见《“凌副省长关于阳江、汕尾设市问题的指示”》,年10月31日文稿记录)“两个地区办起来,经济很快就起飞了。”这句朴素的话语,无疑代表了省委省政府领导层对粤东粤西腾飞寄予的厚望。当记者提及当年省委省政府决策汕尾设市话题时,吴永铭教授颇有感慨,他说,汕尾设市是省委省政府对海陆丰革命老区人民的巨大关心与支持,也是省领导解放思想的充分体现。汕尾、阳江两个地级市的成立,既着眼于全省区域均衡的发展,解决东西两翼“V”形经济低谷问题,又有政治上的考量。海陆丰是中国历史上 个苏维埃政权诞生地,全国十三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之一,是 农民运动 彭湃烈士的故乡。作为革命老区的海陆丰,同处沿海地带,同具开放资源优势,同沐改革开放春风,但其经济社会的发展却长期处于缓慢状态,这显然与广东的发展形势不相协调,也与老区人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相违背。二、调查组调研论证给予肯定年12月13日,对许多人来说,只是个普通的日子,但吴永铭教授说,这一天,他毕生难忘。就在这一天,由吴教授与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蔡人群研究员和省民政厅陈锐熙副科长三人组成的汕尾设置地级市调查组风尘仆仆,抵达惠阳地委所在地惠州。夜里下榻于惠州西湖宾馆的吴教授失眠了。窗外,波光荡漾,月色溶溶,习习凉风,似乎裹夹有远在百多里之外故乡的泥土气息和芬芳。这位长期任教于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从红色海陆丰走出去的年轻学者,在人们还在为特区姓“资”姓“社”问题纠缠不休时,以其超前敏锐的眼光和历史使命感,用自己非凡的学识,频频在全国性的核心学术期刊发表文章,思考着特区、珠三角乃至全省的城市建设和工业布局发展。他的睿智与实干引起省高层领导的重视,当时以最年轻成员身份破格进入省委省政府的智囊团。当省民政厅接到凌伯棠副省长的指示后,在筛选调查组人员时,他与华南师范大学、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等6位专家教授一道入选,和省民政厅两名干部一起组成两个调查组,分别对汕尾镇和阳江县城改设地级市问题进行考察。显然,相对其他两位成员,此行对他来说,肩上无疑多了一份责任与义务。地委领导对调查组的到来表示出极大的热情,邓华轩书记等亲自接待,有关部门主动配合。调查组高效运转,分工协作,座谈摸底,提取数据,起草报告……效率曾经是那个火热年代流行的词汇之一。三天后的12月16日,调查组返回广州,并向省领导正式提交了《关于汕尾设置地级市问题的调查情况报告》。报告认为汕尾设立地级市是必要的,并综合出五点理由:1、可以调整我省沿海城市的布局,填补了汕头市与惠州市之间的空白点,加强该地区的领导;2、对老革命根据地的海丰、陆丰两县的国民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3、进一步吸引外商在海、陆丰两县的投资,办工厂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加速粤东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4、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口岸的优势,发展旅游事业;5、有利于加速沿海资源的开发利用,有利于发展深海捕捞、海水养殖和水产品的加工,扩大出口资源,为国家多创外汇。调查报告还就汕尾设置后管辖的范围、汕尾设市急待解决的问题和惠阳地区领导对地区行政区域变更的意见等方面的问题作了详尽的汇报。鉴于汕尾镇经济、工业等方面的基础较薄弱,设市后遇到的困难较大,调查报告专门写上要求省委省政府在政策、经济上给以予大力支持和照顾的建议。据有关资料披露,当时“凌副省长关于阳江、汕尾设市问题的指示”中,曾有这样的文字记录:“汕尾问题。在汕尾成立地级市,把海陆丰给它管,还可以把惠东、紫金划给它管,把它搞个小地委。”吴教授说,年12月13日,调查组到达惠阳地区时,专门将惠东、紫金两县归辖问题列入调研范围。据《关于汕尾设置地级市问题的调查情况报告》中“汕尾市设置后管辖的范围”的记载:“他们(指惠阳地委——笔者注)一致认为,(汕尾)设置市后,管辖的范围不宜太大,领导陆丰、海丰县的行政区域便可以了。至于惠东县和紫金县的行政区域不宜划归汕尾市管辖。因为两县均属东江水系,风俗习惯及物资流向隶属惠州市”。省领导层最终采纳了该意见。在通过专家调研论证和一系列的法律手续后,年的日历已经翻至末底,汕尾设市方案报告被正式递交到国家民政部和建设部。接下来的是等待审批。与吴教授一样,海陆丰两县人民正翘首以盼。消息终于传来,然而,得到的却是方案报告未获批准!国家有关部委认为,海陆两县的经济总量和汕尾镇原有的建设规模、人口等方面的“硬指标”,均未达设市条件。三、个人考察报告弥补调查组缺陷五月,南国广州,木棉花怒放。身在省城心里依然牵挂家乡设市问题的吴永铭教授,陷入深深的思考。他认为:事物总有两面性,海陆丰的经济虽然暂时落后,但区域位置优越,地方文化独特,存在特殊性;汕尾规模小、人口少,但具有大港口优势,早在年,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之二)就呼吁“把汕尾作为建设沿海商埠及渔港”之列;报告未获国家部委批准,但海陆丰人民期盼设市的热情依然高涨。长期以来,海陆丰的城镇结构处于松散状态,未能形成一个多层次和较为完善的城镇体系,经济网络絮乱,这与两县介于惠州与汕头多公里之间的地带,缺乏一个共同的高一级的市有关。无中心则难以组织经济。况且,年,调查组并未到海陆丰两县作实地调查,报告未免存在缺陷。调查组为什么没有做实地调查呢?吴教授透露了其中的原因:调查组在征求惠阳地区主要领导对汕尾设市的看法时,地区领导一方面表示积极支持;另外又对整个地区行政区域的变更提出看法。究竟地委领导与省领导在此问题上各有哪些看法?吴教授回忆说,当时省委省政府领导考虑首先在海陆丰两县的基础上设立汕尾地级市。地委领导认为,根据整个地区的行政区域现有的经济结构和地形地貌等特点,可分为三片:1.以河源县城为中心,设立河源小地委,领导惠阳地区北部的河源、紫金、连平、和平、龙川等五县和一中等城市;
2.以汕尾镇为中心,设立汕尾地级市,领导海丰、陆丰两县;
3.设立惠州地级市,领导东莞市和惠阳、惠东、博罗三个县。”
由于惠阳地委领导的看法与省领导的设想差距过大,又不是本次调查组的调研范围,该建议又牵涉广,政策性强,调查组答应待返省城向省领导汇报后由领导决定。 结果:“惠州版图”分为汕尾、河源、惠州、东莞四个地级市。这是后话。当时,地委领导主张:在将地委的建议带回去请示省领导之前,调查组 不要下到海陆丰两县作调查研究,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波动。调查组尊重地区领导意见,仅向地区领导和前往惠州开会的海丰县县委书记叶瑞宗和陆丰县县长陈燃作了交谈、了解。为了弥补调查组未到两县实地考察的缺陷,年5月,吴教授邀请解放前曾在海陆丰战斗和解放后担任两县领导,后来调往省城工作的刘夏帆、庄歧州两位老领导,一同以个人的身份到海陆丰考察调研。随后,一份经实地调研由吴教授执笔的《关于汕尾设市可行性研究的建议》,两次以来信的方式摆上了凌伯棠副省长的办公桌。不久,吴教授也收到凌副省长办公室的复信:“五月廿六日及六月十三日来信,送来汕尾设市可行性研究建议均收到,被影印分送选平、林若同志阅示。”很快,汕尾设市工作又被重新摁下启动的按钮,尽管它已被搁置了大半年。根据省领导的意见,重新调整申报工作思路,改由海陆丰两县政府出面,邀请省和中央驻穗有关专家联合进行论证评审。在回答记者“在当时国家民政部已明确答复广东省政府,不同意汕尾撤镇设市的情况下,省决策层能够很快重新启动汕尾设市工作,是否您的个人可行性研究报告起了作用”的提问时,吴教授爽朗地笑答道:“汕尾设市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省决策层重新启动申报工作是早晚的事。我前面讲过,汕尾设市是省委省政府对革命老区的巨大关怀,当时的省委省政府从综合因素考虑,没有被条条框框所束缚,努力创造条件,最终让申报成功,这说明了当时省领导层的思想解放,汕尾设市可以说是解放思想的巨大成果。我只是有幸作为见证人罢了!”四、中央高层拍板一锤定音年秋天,全国性的一次重要会议在北京召开。作为全国改革开放 的广东,赴京出席会议的成员自然引起媒体的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