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破钵
这种古老而疯狂的游戏主角,大多是少男少女。每当夜幕降临,儿童便成群结队,偷偷将户外坛坛罐罐拿至大街小巷,高高扬起,再奋力摔下,“嘭”的一声,瓷器碎了,小孩笑了,大人骂了,此举谓之“摔破钵”,意为“去旧迎新,岁岁(碎碎)平安”。
摔破钵习俗一说源于祈福
据传,古代墟内人家若有人得病,病痊愈后会把煲药的瓷锅丢砸在山仔顶坎或芒婆巷。山仔顶坎居高临下,通堀仔尾直入螺河,喻把晦气砸去,旧事赴之东流,迎来新运气,一年四季平安。
另一说源于“鬼说”
古人认为人之所以生病,是有鬼藏身,芒婆巷古时为乱葬岗,坟墓多,病愈后将药锅砸碎于此,驱魔之意。随着“元宵夜越被人骂得越凶,今年越好运”的习俗流传,小孩大人肆无忌惮,遂由上述两地扩展到大街小巷,逐渐演变成今日摔破钵风俗。
讨三姓粿
“吃了三姓粿,神鬼也不怕。大安人自古有“吃三姓保平安”的习俗流传。
“三姓”并非确数,是泛指,意义类似“百家饭”。
元宵夜幕降临,“讨粿人”肩挎布袋,身着破衣裳,打上花脸,不伦不类,之所以这样打扮,为的是夜间能把人吓一跳。无论富户穷家,凡没有关门者都可大摇大摆进去“讨粿”。若有不给,住屋大门、外墙壁必遭人涂鸦,鸡笼被藏,垃圾桶遭翻……就是大方人家也常被刁难,给“甜粿”,他要“龟仔粿”,给“龟仔粿”,他又要换别的……凡此种种,无非惹你生气,让你咒骂他。
据父辈说,“讨馃”不单是小孩的专利,大人们也会成群结队地去讨。小孩有的手拿破铁罐、铁脸盆之类的东西,敲得震天价响。大人们则敲锣打鼓,可谓“闹翻天”。小孩每到一家,首先会用祝福的口吻讨要,如“婆阿婆阿分,双手抱双孙”,“双手剧(举)贯贯(高高),生子中状元”,“婆阿婆阿,粿个来,以后你儿发大财。”等等。而后“讨粿”者,不断制造难题给主人,进而双方破口大骂,气氛紧张,然大家心底里暗暗感谢对方的“毒咒”呢。
砸厕池
元宵夜的疯狂花样百出,让你防不胜防。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就连上厕所也担心“中招”。旧时城乡农家积肥,都在屋外旷地挖厕池,形状为长方形,地面前半部分用泥砖或是稻草围住,厕坑下面是幽深粪水,臭不可闻。“官司不比屎尿急”的你正在快意一番,冷不防,厕池被人丢进大石块,粪水溅满屁股。这时,你想追赶是不可能的了,因为你总不能为了“缉凶”而不把屁股擦干净吧。况且,直觉会告诉你,等到你一五一十妥当穿上裤子,“凶手”早已逃之夭夭。为了解心头之恨,你能做的除了骂些“是那个断子绝孙干的”恶毒话外,别无他法——这样,你又中了人家的“奸计”了。
另外,有好事者常会在元宵夜砍来木瓜树或用结过果的香蕉树,上置盛满厕池水的破瓷钵,深更半夜偷偷放在被捉弄者的大门外,报复平时作恶多端之人。次日开门,树倒钵倾,从头淋到脚,满身是屎尿,咒骂不休。
摸屁股
旧时元宵夜,小孩们总要把“库带”扎得紧紧的,以提防冷不防被大人脱了裤子。大人们也得小心翼翼,生怕那些“侬仔人”会有什么出格的行为。姑娘们是不敢单独外出的,生怕冷不防地被陌生人摸了胸脯或屁股。
大安墟内有座陆静庵,尼姑们元宵夜是绝不敢在庵里过夜的。为了避开男人们“和尚摸得,我也摸得”的阿Q逻辑,只好早早地离开寺庙,住进村民的家里。
“损青”
“损青”是乡下小孩热衷的一种游戏。
元宵夜,小孩手提灯笼,结伴到菜地,将长势良好的菜苗,翻弄得乱七八糟,谓之“翻身”。据说,全身翻来翻去,来年才不会生疮。他们确信,这种独特的亲密方式,也会让自己象菜地里的菜苗般“疯长”。当然,小孩这种肆意纵情自会引起菜园主人的咒骂,但这也仅仅是咒骂而已。“滚麦”也是项目之一。小孩子到麦地上打滚,然后折下麦穗,放在袖子里面带回。谓之“折麦,吃到头毛嘴须白”。
“偷青”
元宵夜,女人们也不甘寂寞。她们常在这天夜里偷人青菜,谓之“偷青”。不待更深,饭后即出,有结伴而行,也有独行大侠。已婚者盼“偷来”青春,留住丈夫心。未婚女祈望“偷来”意中人。大家互相攀比,不再有平日羞涩谨慎。奇怪的是,无论被翻损的菜地主人还是被盗的园主,都不多加追究,只事后背地里咒骂几句了事。因为这是孔乙己遗风——“窃青不算偷”。
大安流传有“偷挽菜”故事。
某年元宵夜,一群女孩到田间“偷挽菜”,边摘边嘴里念念有词:“偷挽菜,嫁好婿;偷挽葱,嫁好红(好郎君)。”刚好园主儿子在看守,隐蔽在暗处,接嘴说:“偷挽菜,无人爱;葱头断,嫁远远。”一女慕该男之机智文雅,后与之结为秦晋,传为美谈。
大安有“会生卖(不会)生十五夜”之俚语流传。据考也与“偷青”有个。“偷青”者,偷情也。据说不孕妇女是夜可以外出找“相好”。可谓古代的性开放。
偷牵龙
某自然村有上、下村之分。上村人认为下村的地理风水好,龙盘虎踞。元宵深夜,上村人组织好狮队锣鼓班,悄悄至下村偷牵“龙”(指风水地理之龙),到了下村村口,霎时锣鼓齐鸣,一群人列队快速向上村回跑,下村的人早有防备,迅速出动人马拦截,相持之下,双方不免咒骂连连。
“搬大猪”
每到正月十五晚,家庭主妇们在忙完一天的家务活后,都要到田地里搬回一块大泥块,然后折几枝榕树枝和竹枝回家,在路上边走边“哇、哇、哇”地呼叫“大猪回家”,有的嘴里喃喃自语,“哇、哇、哇,年尾大猪两百外(两百多斤)”;有的说“哇、哇、哇,猪古饲大大”等等。
折榕枝竹枝也有寓意。“折榕,行过龙(身体比龙还要强壮),折竹茜,饲大鸡”等等,无非都是祈祷家庭人口平安,财源广进。
“讨骂”习俗折射小镇古远文化
大安人在元宵夜不仅“玩”得不亦乐乎,也“损”得不亦乐乎的,更“骂”得不亦乐乎。但大安正月十五的“讨骂”习俗起于何时则难与考证。
惹骂,招骂蕴藏着一种内涵,骂什么呢?最普通不过是你妈的什么什么,跟你妈如何如何,都离不开女阴与两性关系。女阴与两性关系的对骂,虽然被视为不文明的语言,但在一些老人心目中被戏言为“子孙话”。可谓大安古老的性文化传承的一种。
有民俗专家认为:这些奇怪习俗都发生在大地复苏、植物待发的春天,与元宵夜开禁放夜、让男女自由交往的古俗同一内涵,符合顺势、模拟的巫术思维,其目的用两性行为感染大自然植物的生长。
也有人认为,这跟海陆丰的风俗有关。荒唐不可理喻的所为属于压抑后的狂欢。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后,俗称“入年界”,用现代话说就是准过年。从这一天开始,父母就会告诉小孩,要礼貌待人,不许打人骂人,不许调皮捣蛋,不许追逐嬉戏……更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为了让小孩遵守这些“规约”,大人总是给小孩诸多的承诺,诸如买新衣、给压岁钱,正月带小孩去做客……小孩经过十多天的扮乖,终于过完年(一般指元宵节后),被压抑的心情自然要寻求发泄。因此才有元宵夜种种不可理喻的行为。
唐武德五年,大安曾为安陆县县治,中原文化一度在这里传播、扎根,是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的聚宝盆。据考,流传至今的大安八兽舞就是始于当年安陆设县奠基时的庆典遗风。
民俗应与时俱进
每年的元宵夜,种种的出格行为让当地派出所大为紧张,上至所长下至民警、职工,一律取消休假,全体出动,彻夜巡逻。尽管公安人员年年加大对妨碍社会行为的打击,但好事者受到治安拘留的新闻近年来仍屡见不鲜。
有专家认为,大安镇元宵夜近于荒唐的所为,隐藏着远古时代的严肃的主题。其主旨是严肃的,其习俗是认真的。但经历漫长的岁月,古人的动机目的早被忘记,而习惯的力量尚在延续,演变成招人咒骂的游戏。如今已进入21世纪的文明社会,文体活动早已成为人们节日欢乐的一部分,在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古老风俗也要与时俱进,有所扬弃,否则,非但真的会“骂名滚滚来”,而且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