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门之名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声名远播。
除见于国史县志外,也屡见于文人作品中,例如宋代周去非的《岭外代答》,明代朱国桢的《涌幢小品》、汤显祖的《牡丹亭》,清代庾岭劳人《蜃楼志》、梁章巨的《巧对录》等等。现摘录其一二,以飨读者。
明代汤显祖的名著《牡丹亭》第六出《怅眺》载有诗句:“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甲子海门开。越王歌舞今何在?时有鹧鸪飞去来。”(原注:甲子海门:广东省陆丰县东南有甲子门海口。巨石壁立,形势险要。)
清代梁章巨的《巧对录·卷之六》又载:“林岵瞻比部扬祖云:‘甲子巡检’可对‘丙妹县丞’按:广东陆丰县有甲子巡检,贵州永从县有丙妹县丞。以‘丙妹’对‘甲子’,不作干支板对,尤见工巧。”
甲子镇除了“甲子门”之外还有其他别称。
“登瀛”,“瀛江”
南宋嘉定十六年(年),甲子邑人范良臣时年24岁,中癸未科进士(一说丁丑科,待考),风华正茂,意气风发,于次年春日吉旦在甲子门待渡山下建“登瀛坊”,并书“登瀛”二字于山上一面溪大石上,取“十八学士登瀛洲”之义,“为后世子孙兆耳”。后待渡山下的东溪,便更名为“瀛江”。自此,甲子也就有了“登瀛”,“瀛江”之称。再后,甲子有了“瀛”这一简称。这一简称影响深远,如今,甲子地名或单位机构有瀛东、瀛南、瀛北之称,商铺公司冠以“瀛”的更是不胜枚举。
登瀛石海陬人摄
瀛江
“甲子所”
明朝洪武二十七年(年),为防倭寇海盗,明太祖朱元璋遣指挥使花茂于甲子门设立“守御千户所”,名甲子所。至此,甲子门之名便逐渐让甲子所的名称所代替。民间有俗语云“七好八好,不如甲子所”,“甲子所十八社”等。
《陆丰县志》甲子所城图谢治沛供图
“石帆”
甲子地属古海丰县八都之一的石帆都。随着明朝洪武年间设置甲子所;清朝雍正九年(年),清廷裁撤甲子,捷胜两所,析海丰县东之三都(包括石帆都)置陆丰县,并将县城所在的东海滘原巡检司移驻甲子所城,更名甲子巡检司。使得甲子所城从海防军事重地变成了石帆都行政中心驻地。因此甲子多了“石帆”一名。甲子所城西门的门额便是“石帆门”。
甲子所城西门门额谢治沛摄
“甲秀”
清朝嘉庆十年(年)广东按察使司按察使吴俊,“缉匪至甲”,公事之余游待渡山,“谓山居甲之巽位,巽为文峰,宜增高以培地脉”,于是命人在山顶建成二层小楼,又“谓天盖钟秀”故命名“甲秀楼”。
甲秀楼
同年冬月,两广总督部堂那彦成因公来甲子视察“谓甲子虽蕞尔微区而人素习礼义,不可不厚其栽培。”于是自捐俸银三千两,并与吴俊著绅士择日兴工建书院,翌年冬落成,吴俊建议“仍以‘甲秀’嘉名颜之,与甲秀楼相照映。”至此甲子又多了“甲秀”之别名。(完)
《捐建甲秀书院并膏火题名碑》陈贵宾摄
《寓甲秀书院记》陈贵宾摄
原址为甲秀书院内孔庙陈贵宾摄
除署名外,以上图片来自网络
内容来源《汕尾日报》
看完记得分享朋友圈哦
相关链接
甲子镇名字的由来(一)
甲子镇名字的由来(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