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9日凌晨,多警力组成的个抓捕小组突入博社村,趁许多毒贩尚在
睡梦中时,将博社村团团包围。一举摧毁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抓捕犯罪嫌疑人
名,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炸药制造窝点1个,缴获冰毒公斤、K粉公斤。
这就是电视剧《破冰行动》参考的真实案件,广东省的"雷霆扫毒"汕尾行动。今天晚上《破
冰行动》的大结局,应该也会以这样一场扫毒行动收尾。这里的博社村,就是《破冰行动》
中塔寨村的原型。
年以前,全国1/3的冰毒产量来自陆丰地区,而博社村的冰毒产量则是陆丰的第一名。
当年村中还有这样一个"严禁乱倒制毒垃圾"的告示牌,落款是村委会。
▲电视剧里重现了这个经典的标语/《破冰行动》电视剧照
除了惊人的毒品产量,更让人们惊讶的,是这个村子宗族力量的强大。《破冰行动》剧里的
塔寨村,几乎都被大毒枭林耀东以及他的宗族势力控制。在他的指示下,村民甚至能够公然
暴力抗法。
宗族力量到底有多强?拿下这个村庄,为什么要用如此多的警力?
01
宗族说了算
在《破冰行动》第一集里,有一段情节:主人公李飞带着四名同事,夜袭村庄抓获一名毒贩,
却被数百名村民拿着铲子和棍棒团团围住。直到村委会主任林耀东等人出现,人们才在这位
大佬的指令下让开一条路。
▲电视剧中,林耀东出场,围困主角一行的村民纷纷让道,显示出他在村子里说一不二的
权威/《破冰行动》电视剧照
然而,现实中的博社村比电视剧更为夸张。剧里被围困的只是几名警员,现实中村民胆子可
大多了,数十名警员进行入村查毒行动都曾遭到围困。
根据亲历者回忆,警员们曾经被数百名村民围堵,而且一边僵持还谩骂、扔石头、砸车,甚
至在警车轮胎下放钉板。此外还有几十上百个摩托车手骑车在周围游荡,每人手里都拿着棍
棒砍刀。而车手身后的老大,就是村支书蔡东家,也就是《破冰行动》里村长林耀东的原型。
蔡东家的嚣张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底气来自于背后宗族的支持。
据广东省土改委员会统计,建国时,广东33%的耕地,都是宗族控制的公田。经过一轮土改,
广东实现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耕地大平均,宗族的组织也大多不复存在,不少祠堂改作了小
学。然而,宗族势力没有被消灭。
改革开放之后,宗族开始复兴。博社村所在的粤东地区,宗族尤其强势。广东村民选举相关
的一项研究发现,粤东地区村民小组长(实权职位)由家族领袖当选的比例,为广东省各地
区最高。
蔡东家能当上村支书,离不开自家房头背后的支持。村干部的位子是各房头的必争之地,村
民回忆"选举的时候各个大房头的人常常聚在一起开会,甚至准备好刀枪,随时打仗"。靠
着经商积累的经济实力,当上了房头的老大,蔡东家才有了竞争村支书的资本。
▲电视剧中,村长林耀东以自己的名字设立了一个教育基金。宗族势力控制着本地经济来
源的同时,也会做些资助教育,帮助本地发展的事/《破冰行动》电视剧照
从剧里提到的停尸案,就能看到宗族的权力有多大。
这个案子不复杂,各房头之间纠纷出现了几次命案,互相不服,就把死者埋在了凶手家里。
这件事最后的解决不是处理了凶手,而是村支书给各房头买烟,让他们私下开会妥协,甚至
当地政府和公安还垫了一部分钱作为丧葬费。
这些法律管不住的宗族,却靠着族规,控制着村里每一个人的生活。在博社,连外嫁的女儿
都很少,因为只要嫁出去,名字就不会在族谱上出现。
▲年,广东始兴,民间保存完好的《张氏族谱》,按族谱所说,该族祖先有唐朝宰相
张九龄和民国名将张发奎。在广东,族谱记载着一个宗族的厚重历史
得不到宗族承认的村民,只能当一个透明人,名字被开除出族谱不说,还没法从宗族的产业
里分一杯羹,别人吃肉他只能闻味。一位没钱参与修祠堂的老光棍就表示,"我也想跟他们
做毒,但求了好几次,人家不用我啊"。
宗族有这样的控制力,蔡东家在村里自然是一呼百应。
02
博社村有多难打
《破冰行动》的原型博社村,到底有多难攻呢?博社村民敢暴力抗法,也是因为他们确实有
些"家底"。宗族强的地方,当地人的战斗力都不差。
历史上,宗族的一大功能就是组织战斗。对于博社所在的粤东地区来说,明代以来自闽浙而
来的海盗,都要从这里经过。普通人单枪匹马,面对成群结队的海盗毫无还手之力。想要自
保,唯有团结。建立在血缘上的宗族,成了组织这场人民战争的天然力量。
海盗影响下,宗族围寨自保变得常见。清同治年间一位知县曾论及:"明末海盗纵横,民多
筑围建堡以自卫。久之而乡无不寨,高墙厚栅,处处皆然"。在当时,民众就凭借这些村
寨抗捕抗税。
"塔寨是个堡垒,外人进不去",电视剧里这句台词不是一个比喻,而是真实地指出了进入
这类村社的难度。
对广东聚落形态的研究发现,有些地区的村寨外围建筑有二、三层高,围墙厚重封闭,四周
有角楼,外有壕沟,一座寨子就是一座城。就算进了村,里面纵横交错的小路,外人也只有
绕晕的份。博社这样村子,更是设置了明哨暗哨,装上了摄像头布好了放风点。
村寨提供了静态的防御能力,但真正锻炼当地人战斗力的,是宗族械斗。
《破冰行动》里也有宗族械斗剧情的出现,比如大房联合二房进攻三房,打断了三房房头林
宗辉儿子的腿。也提到其他村因为宅基地争端,几年内斗了13次。不过,这些只能算是宗
族械斗的冰山一角。
从明清时期开始,广东就是械斗的高发地,土客之间、宗族之间打成了一锅粥。。
到了清末民国,开枪动炮也是常见。年,陆丰卓、郑二姓发生械斗,郑姓联合20余乡,
还雇佣了上千名枪手。第二年新会县容、李两姓也发生械斗,这次不止用枪还用上了炮,连
前来制止械斗的官兵都被他们打跑了。
宗族械斗不只是历史的旧账,根据广东地方志记载,直到90年代,广东还发生过几次宗族
械斗的大案。村民抄的家伙可不只是钢刀气枪,他们动用了步枪、冲锋枪、机关枪,甚至连
火箭筒都有。
▲剧中宗族械斗的剧情,经常宗族械斗的地区,抄家伙打架是生存必备技能/《破冰行动》
电视剧照
博社村民的家伙也不少,村民手里不止有仿制枪支,还有土制手雷、弓弩、甚至AK47这样
的杀伤性武器。看这些装备,动刀动枪对村民来说也应该并不陌生。
这样一个易守难攻的村庄,村民手里这样的装备,难怪要调动超过名警力。
03
博社村的未来会怎样
《破冰行动》里,宗族的力量,一直是鼓动村民暴力抗法的幕后黑手。这会给人留下一种印
象。村庄变成毒窝,似乎是宗族力量太强惹的祸。
然而,国内很多地区合法行业的发展,也离不开当地宗族力量的帮助。博社村成为毒窝的原
因,不是宗族作恶这么简单。
这还要从博社村的地理位置说起,博社隶属汕尾市陆丰甲西镇,而汕尾在广东的位置可以说
很尴尬。
这个地区左右的山脉和丘陵,正好把汕尾和珠三角以及潮汕地区隔开,导致汕尾一直处在一
种两边不靠的窘境中。建国以来,汕尾的归属在惠阳和汕头两地之间换来换去,最后在
年独立设市。
广东汕尾,面朝大海,背靠山峦,全市境内山地、丘陵面积比例约占总面积的43.7%。种地
这里显然不适合。
和尴尬的位置相对应的,是发展不上去的经济。汕尾既不属于珠三角经济区,也不算是潮汕
地区,两边的经济政策汕尾都享受不到。从公共预算数据上看,汕尾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
全省最低,为36.77亿,而同一年广州市这项收入超过了亿。
在一位负责博社村工作的陆丰公安干部看来,当地制贩毒犯罪的反复,和不发达的经济脱不
开干系。由于财政收入不足,政府无力扶持当地的经济,只能放松管控,让当地人自谋生路,
这也给黑色产业提供了发展的机会。
博社就是这样一个地方,由于政府的拨款不足,修建水利设施的工程基本停工,农田也无法
耕种。村民就算能承包到周围为数不多的鱼塘和荔枝林,一个月也就能挣一千多块而已。
因此,缺乏谋生手段的又靠海的博社以及周边地区,黑色产业始终如影随形。电视剧只会告
诉你一个惩治恶人的故事,却不会讨论现实中博社村的未来该怎么办。
其实,在制毒贩毒产业在当地成型之前,走私和伪钞也曾为这里带来过暴利。90年代末,
全国一年有5宗万以上金额的假币案,粤东就有四宗。当地假币之泛滥,到了祭祖不
烧冥币而烧假币的程度。
年1月16日,广州。广东省公安厅组织汕尾、中山、广州、韶关、揭阳5市公安机关
侦破建国以来最大假钞案,涉案面值2.14亿元,公安新闻发布会上展示印刷假钞的工具。
和毒品类似,假币产业背后也有宗族的影子。假币开始是从台湾走私的,但很快粤东地区就
建立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家庭式作坊。
堂弟进货、堂兄印刷、表叔出货这样几家人联合的制假行为不少见。有的家庭连老人孩子也
要帮忙,甚至让孩子辍学帮忙制假币。博社在蔡东家之前的书记,就是卷入假钞相关案件才
丢了村官的位置。
走了假币,来了毒品。缺乏其他谋生方式,黑色产业又有快钱可赚,难怪当地人肯铤而走险。
这也让人不禁担心,毒品消失之后,会不会有其他的黑产业出现。
庆幸的是,这个恶性循环似乎到了尽头。毒品产业破灭之后,给博社留下的只有沉重的污染,
当地年青人不想留在这里,他们向往的是出外打工。用不了多久,博社强大的宗族就只是一
个传说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