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29日凌晨,广东多警种联合出击,在警用直升机、边防快艇的配合下,通过“海陆空”立体围剿陆丰市三甲地区制贩毒“第一大毒村”——博社村。一次性摧毁18个特大制贩毒犯罪团伙,抓捕网络成员名,捣毁制毒工场77个和1个炸药制造窝点,缴获冰毒2.吨、K粉公斤、制毒原料过百吨、枪支9支子弹62发。
我们都知道,制贩毒在我国刑法中属于“重罪”,制贩海洛因超过50克,依照刑罚上限就可能被判处死刑;制售新型毒品超过克也可能“性命不保”。正因如此,受巨大利益驱使的制贩毒者不仅行为诡秘,稍有风吹草动便四下躲藏,绝不敢有任何招摇。
因违法犯罪性质严重,国家在打击制贩毒方面既不存在法不责众,也不存在“有紧有松”,一直都处于高压态势,无论多少人参与只要被抓住,都不可能逃脱处罚。
广东陆丰市三甲地区的博社村却不是如此,该村一代制造的冰毒不仅占了全国“毒品市场”三分之一的“份额”,还远销海外。从警方这次“突袭”的情况看,冰毒制造不但成为该村的“支柱产业”,村支书、副支书带头制造冰毒,全村近两成家庭参与制毒,几乎就是“公开化”。
这不免让人玩味。
这些毫无掩饰的犯罪行为,当地政府基层部门真的就一无所知?如果知道,又何以让两毒枭堂而皇之地担任了村支书、副支书?
当地官员承认博社村的制售毒品有基层党政官员和警察充当“保护伞”,并控制了14名。但是,基层官员“保护伞”,能起到多大的保护作用让人生疑。很难想象,这个几乎闻名全国的“第一大毒村”,仅靠十几名基层官员、警察的通风报信就能在警方的一次次围剿中化险为夷;甚至37名被列为网上追逃的毒犯,自始至终就没有离开村子一步。
“第一大毒村”是如何炼成的?背后有没有更大的“保护伞”?如博社村村支书蔡东家曾有一个身份:汕尾市人大代表。毒犯能当上人大代表,简直匪夷所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