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
陆丰县总农会旧址林氏祖祠
林煜琮编著
红色遗址:
全国最早成立的第二个县级农会——陆丰县总农会旧址,位于今陆丰市东海街道六驿村。
从陆城人民桥往人民路向左拐走进一条幽深狭窄的小巷,两旁崭新的楼房与低矮的瓦屋形成鲜明的对比,这就是六驿村六板桥巷。
据说很久以前,在六驿村如今铺上水泥的道路上,下面有一道大大的臭水沟,村民们用六块木板架成歪歪斜斜的小桥,经过时晃晃悠悠,令人胆颤心惊,或许,这就是巷名来之于此的原因吧。
六驿村林氏祖祠
随着蜿蜒的巷道,走了一会儿,望见一座年代久远的祠堂,飞檐悬樑,粉墙黛瓦,祠前大町宽阔,祠壁石匾铭刻“陆丰县总农会旧址”。
该祠堂建于光绪廿五年(年),为两进院落四合院式布局,抬梁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建筑,建筑面积平方米。
古朴而厚重的木质大门,祠额镌刻“林氏祖祠”,左右对联“九牧流芳,西河世泽”,无不流淌着岁月悠扬的欢歌。
祠内红砖石柱,古朴纯然。梁架、脊饰等建筑构件及饰件中的木雕、嵌瓷、彩绘等集潮汕民间建筑传统工艺于一体。?
年4月,“农民运动大王”彭湃为发动陆丰农民运动,来到陆丰县城,经与陆丰协进社的林蕴川、郑重、张威等人联系,选定六驿村的林氏祖祠(林厝祠)为驻点。于是,居住在祠堂里的林翰藩收拾厢房,安置给彭湃为卧室,开始筹备组织陆丰县总农会。然后林翰藩和林达仁、颜初益等人大力宣传发动村民参他们在屋内低声探讨后,许多重大决策在此一锤定音加农会组织。是年夏,在六驿村宣布成立六驿村农会,并被推选为村农会负责人,这是陆丰县第一个村农会,会址设在“普救庵”。同年6月23日,在彭湃、林蕴川、郑重、张威等领导下,于林氏宗祠成立陆丰县总农会。这是继海丰总农会成立之后的又一个县级农会,也是全国最早成立的第二个县级农会。
“陆丰县总农会”年6月被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年6月,列为《汕尾海陆丰革命遗址目录》。
而今,当你走进祠堂,墙壁展览栏悬挂着的图片、平面桌柜里的展品,介绍着当时轰轰烈烈的海陆丰农民运动,让人清晰地看到革命先驱们留下的足迹和“陆丰县总农会”成立的情况。右侧有一房间,墙上挂着“彭湃同志卧室”牌匾。房间内一张简陋的小床,一件陈旧的箱柜,一个斑驳的灯具,还有垂挂在墙壁上的一幅彭湃画像....默默地诉说着历史的沧桑,岁月虽渐渐消逝,却没法抹去陆丰县总农会成立的点点滴滴。
这闹市中源远流长的祖祠,气韵生动,继续无声地向人们诉说以前的那段红色历史,让革命先驱的光辉事迹,永远不会磨灭,铭记在人们心中。
历史事件:
全国第二个县级农会的成立
六驿村位于陆丰市东海街道辖下村委会西南侧,清澈的东河穿越市区,绕过村边悠悠流淌,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岁月。这里是海陆丰农民运动的先行点之一。
清末民初,该村位于陆丰县城郊区,有条小河与县城相隔,河上唯有一座六板石桥交通两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对开展革命活动十分有利。
年4月,“农民运动大王”彭湃来到陆丰发展农民运动。他经过和协进社的林蕴川、郑重、张威等人接头,并由林蕴川通过族亲会宗亲关系,再与村民林亨举联系,最终选定村里的六板桥巷林氏祖祠(林厝祠)为驻点。于是,林翰藩(原名林陆加)收拾祠堂厢房给彭湃为卧室,开始筹备组织陆丰县总农会。然后林翰藩大力宣传发动村民参加农会组织,至夏季,由林翰藩、林达仁、颜初益、颜初兴、林蓬等人组织成立了陆丰县第一个村农会,会址设在“普救庵”。
彭湃、林蕴川、郑重、张威等人在祠内八仙桌旁就座,彭湃介绍了开展海陆丰农民运动的意义和概况,并具体布置宣传活动;林蕴川、郑重张威亦把陆丰各乡村详细情况一一列出;林翰藩则在旁边斟茶倒水……就这样,成立总农会的许多重大决策在此一锤定音。
夜静了,穿过窗棂小油灯幽暗的火光中,革命先驱伏案疾笔的身影若隐若现……
不久,在村头的大榕树下、热闹的马街头、古老的迎仙桥等地方,处处留下了彭湃和陆丰农运积极分子的足迹。为了接近农民群众,宣传革命思想,彭湃采取了各种艺术手段和办法,有时唱通俗易懂童谣,有时开留声机,生动的节目很受群众欢迎。
人们从开始时敬而远之驻足观望,继而接二连三地聚集,全神贯注倾听他们宣讲革命的真理,这些深入人心、通俗易懂的演说,深深打动了大家。就这样,渐渐地农民们对农会有一定了解,起来越信任了。
是年6月23日,在彭湃主持下,陆丰农民代表大会按时召开,大会通过了彭湃起草的农会章程,选举出县总农会委员9人,彭湃兼任总农会会长,郑重任副会长。
随后,人们奔走相告,从四面八方不断湧至祖祠,有的询问,有的登记,一天之内就有上百人加入。最终全县多户农民自觉加入农会,会员多达3.5万人,使它成为继海丰总农会成立之后的第二个县级农会。并在村里洛州埔召开成立庆祝大会。
“陆丰县总农工会”成立后,革命先驱们不仅在县城开展活动,并且深入农村进行宣传发动。自此,陆丰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入会人员日益增加,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高潮,不断向反动军阀、土豪劣绅、地主阶级展开了减租减息等激烈斗争。
8月,“七五农潮”爆发,海陆丰农会遭到军警围攻,杨其珊等25人被捕,反动派武装强行解散农会,农民运动受到了严重的挫折。
六驿村农会也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数次镇压,但村民的斗争意志更加坚强,农会不但逐渐发展,而且还组织建立赤卫队、担架队、童子军。年,在彭湃、张威等领导的关怀下,该村秘密发展党组织,由颜国藩、章旭东、林翰藩等在村里秘密成立党支部,开始由章旭东担任支部书记,后由林翰藩继任。至年,全村参加农会的户数已发展到户,占全村总户数的89.3%(全村户数为户)。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总农会的成立促进了陆丰农民运动蓬勃发展,奏响了一曲曲反对封建斗争的革命战歌,为建立海陆丰苏维埃政权奠定基础,同时也掀开了海陆丰革命历史新的一页。
动人故事:
血洒观音山
在海陆丰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胜利后,彭湃、董朗、张威、林铁史等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一海陆丰苏维埃政权。至年2月,因局势突变,中共陆丰县委根据特委指示做了应付敌人入境后的斗争准备,分别成立中共东南特委和西北特委。杨少岳、张家骥、陈夏威等为东南特委,林翰藩继杨少岳为碣石区委书记。
观音山
观音岭一带山地,连接碣石、金厢、南塘、桥冲等地区,山峦交错纵横,连绵起伏。观音山则是其中一山峰,位于桥冲镇东竹、溪碧两村东南面,碣博河公路段西侧,西濒碣石港,主峰海拨米。远眺峰顶,有巨石恰如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宝座之上,面向大海,形态逼真,栩栩如生,故取名观音山。
4月12日,原陆丰县委主要成员及领导人在鹅笼村(今卧龙村)被敌人包围,全部不幸牺牲,革命斗争一时陷入困境中……
7月6日,时任县委常委兼军委主任的林铁史带领工农武装多人赴往碣石、金厢一带,传达东江特委暨新县委准备组织夏收武装暴动的决定。林翰藩、曾海滨等人陪同林铁史到九更寮、角洋等地举行穷人会议,整领工农武装,恢复乡村苏维埃政权,健全各乡党支部机构,准备暴动。
这计划不幸泄露了,敌第五军四十七团重兵迅速包围了九更寮村,林铁史、林翰藩身先士卒,指挥队伍英勇作战。
激战中,林铁史被一颗子弹击中头部,伤势严重,昏迷在战场上,最后不幸被捕,落入敌人的魔掌中。
而个子高大且身手矫健的林翰藩,带领曾海滨和大部分赤卫队员马上突围,他们右躲左闪,避过敌人的子弹,穿过村里狭窄的巷道,顺着九更寮村的老寨墙,纵身翻过丛生的灌木,踏上前往观音岭山地方向的路道,敌人分批在后边强追不舍,跟踪尾随而来。
林翰藩和赤卫队员们疾速快跑,跨过乡村的羊肠小道,敌人在后边一边追,一边喊:“别给他们跑了……”幸好,时近黄昏,天色渐渐已暗,前面一片茂密的树林挡住敌人的视线,他们侥幸脱险了。
大伙喘着气,一边走一边商量:“我们该往那里去?”翰藩思索了一下,立即作出决定:“现在四周都有敌人,只能退回观音岭一带山地避一避!”
时值小暑,俗话说:“小暑过,一日热三分。小暑接大暑,热得无处躲!”观音岭区域气候变化多端,高温、高热、高湿的天气开始袭来,有时大雨滂沱,有时高温日晒,他们只有躲入天然岩石形成的山洞里暂避。接下来,山下村民偶而偷偷送点粮食上来,也很快吃完了,经常上顿不接下顿。而观音岭山地多以石头为主,根本找不到野果子吃,只能挖树皮草根以济急。风餐露宿,困苦异常,粮食又没有了,恶劣的天气和环璄,使大伙日渐消瘦,面容憔悴,翰藩身体也引起疾病,体力大为下降。
十多天后,敌人再从碣石、金厢、博美、南塘四面包围观音岭区域。刹那间,炮声轰鸣,硝烟弥漫,敌人凶猛的枪弹不断从四面八方放射出来,打在树干上,打在岩石旁……面对如此强大的攻势,工农武装迅速还击,但只能边打边撤。经过一连几天的合围进攻,曾海滨和部分队员们被迫冲散,林翰藩身边的十几位战友,却被敌人团团包围在观音山。
观音山上峰峦起伏,山势险要,大大小小的石头垒落其中,更有形态各异的巨石星罗棋布。
队员们一边痛击追上来的敌人,一边有计划地往山上撤退,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下去。
林翰藩沉着地指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命令狠狠地打。身边有的队员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瞄准敌人射击;也有的队员大吼一声,一扣板机,把满腔怒火从细小的枪口喷泄出去;还有的使出浑身力气,一挥手臂,用力把一颗颗手榴弹投向敌人。
不一会儿,坎坷不平的山路上,横七竖八地躺着许多敌人的尸体。
敌人马上集中火力,进行强烈的攻击,密集的子弹如暴雨般倾泻在山石旁,石屑翻飞着火星四下迸溅。林翰藩身旁的队员一个又一个倒下,殷红的鲜血如鹅毛般飘洒在地上,他们相继阵亡了。
眼看着昔日朝夕相处情同手足的战友纷纷中弹倒地,林翰藩眼眶简直就要冒出火焰来。他咬牙切齿的喊:“打,给我狠狠地打。”
可是并没有人响应……
硝烟渐渐散去,阳光照射在壮烈牺牲的队员们身上,个个眼不闭睛,眼里似乎还闪烁着愤恨的光芒。
前有敌兵,后无退路,他只能竭力反击,再往山顶退却。
鏖战中,林翰藩抬手又是一枪又打中一个敌军,“你已经被包围了,逃不掉投降吧!”敌人一步又一步逼近:“赶紧投降吧,缴枪不杀,投降优待!”
林翰藩举目环顾,四周被众多的敌人包围得水泄不通,他难以脱身了。骤然间,林翰藩高大的身躯猛地站起来,从容不迫地挺直了,如一根高耸在战场上的旗杆,杆上战旗仍在飘扬。
观音山上响起了他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国民党反动派!”“中国共产党万岁!”
这是英雄坚贞不渝的声音!这声音响彻云天,气吞山河。
随着“呯”的一枪声响,一股鲜血喷洒岩石上……
他用最后一颗子弹饮弹自尽,英勇牺牲,年二十八岁。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呜呼!壮士已战死矣!今天,我们踏着烈士曾经战斗过的路程,寻索烈士的英勇事迹,
林翰藩烈士一生为革命,宁死不屈,把鲜血抛洒在海陆丰大地上,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谱写了革命的真理,奏响了一曲曲血染的风采,他的事迹将永远激励后人,奋勇前进!永垂青史!
参考文献:
1、周国荣著:《陆丰英烈--林翰藩》,中共陆丰县委党史办公室编年版
2、叶左能、邱海洲著:《陆丰革命史》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年版
作者简介:林煜琮,广东省陆丰市人,汕尾、陆丰作家协会会员,陆丰市红色文化促进会副秘书长。林煜琮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