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陬人
博社后山,今被家乡人叫后山公园。后山东北山坡,耸立起一尊建于年8月1日的烈士纪念碑。每逢清明节到来,博社学校常组织学生来这里,瞻仰纪念碑,站在纪念碑前默哀,为烈士们献花圈,听烈士后裔讲述革命故事,进行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教育。
博社是陆丰市“三甲”(甲子镇、甲西镇、甲东镇)地区的文化古乡之一,也是陆丰市人口最多且单姓的村落之一。据编辑的《甲子镇志》第二十二章《文化》第一节《名胜古迹和古墓及出土文物》记载,上世纪“公社化时期,称为甲西四大古乡之一的博社乡社员在平整宅基地时,挖到大量铜钱(近二箩)。铜钱最早的有唐朝之开元字样,其他朝代的和同朝代而不同年代的铜钱计十余样。”从这些出土的铜钱中,我们可以初步追溯到唐开元年间,博社乡已有先民在这里居住或劳作。前几年,村里蔡栋梁家在博社蝶地山修祖坟时,无意平整山地发现一古墓,里面竟有一女性尸骨,陪葬品有一陶器及三枚显示“崇宁通宝”的铜币,这也是为博社悠久的历史提供了一份很好的实物佐证依据。
据了解,宋嘉泰四年(年),蔡登瀛从福建莆田迁出,刚开始,他来到了东岐堡,投靠亲戚堡主庞少长员外。后来,他娶庆源陈氏为妻后迁居桥头,育有四子:长子庠生光阳、次子太学泰生、三子太学惠我、四子庠生宣义。到他孙辈时,带着一家人迁居博社(今称东村),后又卜吉转迁桥头,并以“博社”额其里,永为世居。
后山是博社乡的地灵山,一代人又一代人都守护着这里。
由于博社乡部分违法者走上一日暴富的不归路,给乡人带来负面的影响,也让家乡农田遭了殃,到处一片臭味,连灌溉的池塘与竹壆溪的水源也污染了,农民不能耕耘,庄稼无法收获。还有人竟在后山做违法的事,这里植被严重破坏,树木乱砍,垃圾堆成山,纪念碑被人拦腰砸断,山上乱搭乱建,周围被挖土建住宅……幸好在年底,博社毒品受到清剿,不法分子也受到法律的制裁,自那起家乡才慢慢地恢复原来民风纯朴的样子。
终于一日,为把家乡后山的“烈士纪念碑”载入海陆丰历史文化丛书中的《红色文化》,我曾带研究地方文史的人到此。家乡后山早已面目全非,伤痕累累,此时摆在我们眼前的,碑倒甚至上面铺满了垃圾,苍蝇纷飞,臭气难闻,直到后来碑被人砸断。但我仍不放弃,按照有关人士的嘱咐,抄录碑文内容,丈量尺寸,最终让“烈士纪念碑”载入史书,以慰家乡九位革命烈士在天之灵。
为什么在后山要立“烈士纪念碑”呢?因为博社乡曾有许多参加革命并从事地下工作的乡亲,他们敢于与敌人作斗争。他们这种坚贞不屈的革命献身精神,将永垂不朽!同时后山的狮爷庙曾是这些烈士谋划革命的地方。为了让人们永远记住这一段不朽的红色文化、革命事迹,烈士蔡钦镇之子蔡奇流等人与博华乡人民委员会负责人蔡娘砍,经请示上级部门同意,牵头策划,为参加革命事业的九位烈士树碑,以记不朽。
据了解,碑文中的“陆丰县博华乡人民委员会”的“博华乡”,包括博社、新饶、大厝寮、客头、下埔、海甲、竹洲埔、新塘围、青篮,驻地设在博社乡。而博华乡是甲西乡政府的驻地,当时“三甲”地区,包括甲子镇、甲西乡、甲北乡、甲南乡与甲东乡,而甲子瀛江对岸的“甲南乡、甲东乡”统称为溪东,今即甲东镇。
再说,博社乡蔡钦镇、蔡昌辰、蔡世纳、蔡世少、蔡儿、蔡??、蔡大妹、蔡乃池等人,于-年先后从事革命事业。后在周恩来同志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影响下,先后成立博社乡赤卫队、农会队,组长蔡昌辰,成员有蔡世纳、蔡钦镇、蔡世珍、蔡世少、蔡端阳、蔡娘添、蔡大妹、蔡儿、蔡??、蔡乃池、蔡高来、蔡天贵、蔡奇正等人。南昌起义失败后,革命转入低潮,蔡端阳、蔡奇正投奔惠来县鲁阳乡,蔡娘添从甲子所红楼投奔汕头地区,蔡高来、蔡天贵躲藏在海甲山金花洞,其他同志先后在甲子、陆城两地被捕,英勇就义。蔡昌辰被捕后,无论国民党反动派用任何手段,他没有被吓倒,始终坚贞不屈;在甲子受审,蔡昌辰没被屈服,反动派定不了他的罪。不久,国民党反动派把他改押陆城,押卒被奸细收买,途中竟然以他小便为名骗他逃走,在博美磨海一带开枪打死他。蔡钦镇在新寨乡被捕,年5月在甲子英勇就义。这就是博社乡人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建于年8月1日的“烈士纪念碑”,坐西北向东南,立在博社乡后山上。革命烈士蔡世少、蔡钦镇、蔡昌辰、蔡大妹、蔡世纳、蔡乃池、蔡儿、蔡??、蔡世珍等九位烈士,先后在陆城、甲子两地壮烈牺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