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报料你身边的事
◆◆◆
许鸿雁陈典谋
搜集整理图
陈甲茂陈永翰
北湖村的北湖寨在旧时是内湖陈九湖(湖塘、湖安、池湖、可湖、咸湖、湖尾、北湖、滋湖、莲湖)十八寨(沙陂寨、头陂寨、西陂寨、苑西寨、北湖寨、滋湖寨、莲湖寨、南溪寨、湖尾寨、大行寨、湖塘寨、桃园寨、百径寨、湖安寨、陈厝寨、忠心寨、空寨)之一。其行政村地处南塘镇北部,距离陆丰市区30公里,距离南塘镇区6.5公里,下辖北湖、丁仁山、莲湖、石部湖、深湖、田墩、滋湖等七个自然村,人口人,占地面积5.47平方公里,与沙溪、苑西、大埔等村庄相邻。
清朝康熙十年(),陈天尹(年11月13日一年6月4日,内湖人)的第五个儿子陈若琼(号陈纯敏、生于年、卒于年,其墓地葬于铜罗湖十八尖山)到北湖村教书。陈若琼出身于耕读之家,治学严谨,教学勤奋,爱生如子,成绩显著,深受北湖村的黄、温、蔡、吴、陶、李、江、卢等姓氏先民的爱戴。每逢年过节,陈若琼跋山涉水于沙溪水时,偶遇恶劣极端天气,时常迟缓教学时间,便有先民关心其个人安危,纷纷表达支持陈若琼在北湖建造私塾学堂和居家房屋。翌年,陈若琼在村民帮助下,搭建了简易私塾房屋,陈若琼结束了走教返往的艰辛劳顿的日子,使其专心致志于教学工作。
康熙十二年(年),陈若琼参加省试,考取庠生之后,随父亲陈天尹经营茶叶、蔗糖等农副产品,弃教经商,农贾并进,商贾于大江、苏杭之间。之后,他从苏杭引进优质品种“红花藕”,在北湖村大面积种植;康熙十八年(年),陈若琼事业有成,同时与苏州县守篮按察之女篮氏和当地宗(陈)太府之女宗氏(卒于康熙五十六年夏月,其墓地葬于沙溪村云盖月山岗)结婚。雍正一年,陈若琼续房林氏、蔡氏、吴氏,共婚育十二子。其子陈鳌海、陈凤腾考中庠生,陈凤文考取国学生。康熙二十年,陈若琼财力雄厚,遂建北湖寨,方圆1.34万平方米。雍正十二年(年)冬月,陈若琼在家寿终正寝。
相传康熙十二年间,陈若琼参加省试,现场创作《北湖村八景》,其八景诗作,集中描写了北湖村先民居群与农耕文化;状元山、雨壇山、灯笼山、莲湖与莲花、沟渠、黄牛牧童景象;共同构成了北湖村古村落独特美丽的风景。
一、灜山石车
瀛山石车,原位于“状元山(北湖山)”南端半山腰,有一石呈长方形立于山面上,长约2米,石面宽约1.2米,其左右两边各竖立着长方形石柱,露出土面约3米,从山下向山顶仰望,该石形似古代战车车轮滚滚前进而得名,其形惟妙惟肖,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匠心独运造就而成。据说,清朝顺治年间,北湖村的先民以“灜山石车”位置为中轴线,巧立分金水字,而置居北湖村造屋。由于该石密度疏,质感脆弱,加上年代久远,常年暴晒,风雨侵蚀,现“赢山石车”斑驳撕裂,风化脱落严重。站在山岗上,放眼眺望,距湖东港20公里的腹地尽收于眼底,犹如一览众山小。
二、水吼潭声
水吼潭声,位于“状元山”东侧,毗邻雨壇山,在山脚下有一潭水,种植着“红花藕”,潭水清澈,鱼儿穿梭莲花之间,每当夕阳西下,夜幕降临之际,水潭里传来阵阵蛙声,美妙音符催眠着夜静人疏,与忽闪忽闪的星空相伴。
不管雨季或旱季,“状元山”的泉水从不间断,像面线一样顺从山顶倾泻而落,以水滴石穿之气势与潭水碰撞,其声音怒吼着,久久回荡在北湖村夜空里。翌日,天刚拂晓,一群群鱼儿,荡游在水落潭面,纷纷欲以“鲤鱼跳龙门”,顺着水势逆方向而向上纵跃,一不小心,鱼儿被多余的泉水喷溅到鼎大的莲叶上,不能自我翻身,只能平躺着,嘴巴张合急促吸着水珠,这情景成了牧童放牧时的雅趣,抓鱼儿……
时光回到年“大跃进”时期,全国经济建设中开展以实现工农业生产高指标为主要特征的群众运动。北湖村的“水吼潭声”美丽景象,被这场运动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三、黄牛挨礳
清朝康熙十年,陈天尹的第五儿子陈若琼,在北湖村开办私塾学堂执教,逢年过节返往內湖寨时。一天晨曦,目睹成群牧童席坐在牛背上,从莲湖牛车路直达雨壇山,链条状的包操“状元山”脚下,作环绕一周运动行走,这一壮观场景,深深地激发了陈若琼灵感,成为他笔下的“黄牛挨礳”。
通过诗句意境,陈若琼大胆地运用明喻手法,把方圆3.5万平方米,海拔近百米的“状元山”比喻作一个农用“石礳”,把一个个牧童从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挨礳”场景,刻画得活灵活现,讴歌了北湖村先民朴素而纯洁的农耕思想跃然于纸上。
四、竹园牛声
竹园牛声,描述原位于北湖村私塾学堂后面竹园,里面种植着刺勾竹,四季常青,由于雨水充沛,生长十分旺盛,竹杆长势约15米之高,茂密的“个”字形竹叶紧挨着,新竹的、旧竹的,一层叠着一层。
一天,深夜时分,私塾学堂通宵达旦亮着灯光,这时的陈若琼释卷伏案,省试临考时光一天天逼近,每每思绪,涌上心头,解衣抱枕难眠,辗转反侧之际,忽闻窗外“竹园牛声”,陈若琼起床披衣秉烛夜游,寻找“牛声”。来到竹园门口,显眼处挂着一牌:“入竹之门也”,再入拱门为:“入门鞠躬”,忽然一脸春风拂面,陈若琼洗耳细听,恍然大悟,是茂密竹林,被风一吹,竹丛与竹枝相互磨擦或碰撞,所发竹丛与出的声音,汇集满园竹声,犹如“竹园牛声”,十分逼真。此情此景,陈若琼以“竹园牛声”入诗,其运用拟人笔触,顺理成章,抒发了陈若琼憧憬着省试仕途壮志,预兆身在北湖村(俗称“牛地”),夜闻“牛声”,暗示着自己在考场上一展“竹园牛声”风采和抱负。
五、莲池望月
莲池望月,原位于灯笼山至北湖村左边水田,其水源来自西岭、龙潭山泉,流经石部湖、北湖、灯笼山之间,因水质好,土壤肥沃,适宜种植莲藕,形成了莲湖。北湖村左边池塘水口,长期遭水流冲击,此处莲藕不能生长,留出一片空隙,恰到好处的是一轮皓洁明月倒映在荷塘此处,碧波荡漾,美仑美奂。十五夜,巧陈若琼赏月至此“莲池望月”,勾起陈若琼无限感慨:忆家父自幼由其叔父陈绍惠抚养成长,现家父与其叔父分家之事,顿感家愁缕缕涌上心头,衬托出作者对家庭圆满的热切期盼,并寄情于“莲池”之中的一轮“圆月”。
六、丝沟九曲
丝沟九曲,描写了原北湖村面前,有一条弯弯曲曲沟渠,有九次转折弯曲,最终注入莲池。干旱时,九曲沟渠祼露出地面,涓涓细流,清澈见底,远看沟渠像丝线一样蜿蜒盘旋。歌颂了北湖村小小沟渠,源源不断储蓄着水资源,无私灌溉着一片片良田,该诗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丝沟小,贡献大的天然水利设施。
七、牛渚翻犊
牛渚翻犊,描绘了作者看到原北湖村的黄昏,牧童放牧归来,在村前池塘给牛犊洗澡情景,重笔描述乖乖的、温顺听话的小牛,配合牧童摆弄使唤,刷身革面,消除一天疲惫身躯,勾勒出农耕时节,“牧童和牛犊共浴”的一幅美丽画卷,赞扬了牧童热爱动物,洁身自好品格,表达了北湖村人畜和谐共处的乡土精神。
八、古绣稼山
古绣稼山,描写了北湖村在农忙时节,喜获丰收的图景。陈若琼用精准视觉,优美笔法,隆重介绍了北湖村各家各户的先民,把早稻收割后的稻草,不辞劳苦地扎成草垛,将一垛垛的稻草挑到灯笼山旁边空地,依山势而下,各自选择位置,以各自排列图案为界限,远看灯笼山,在阳光照耀下,灯笼山好像穿上了先民们用自己勤劳双手编织而成的古绣花纹衣裳似的。展示了北湖村风调雨顺,湖山秀丽,人勤春早,勤苦俭朴的精神面貌和浓厚的农耕文化。
年7月30日
▲汕尾市红色文化协会理事、湖东镇第二小学校长许鸿雁与北湖小学原校长陈典谋合影
《陆丰》报通讯员《湖东文艺》责任编辑许鸿雁
《陆丰》报通讯员《湖东文艺》美术编辑陈永翰
来源:湖东在线网
更多南塘本地精彩资讯请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