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指出:“我们是一个14亿多人口的国家,民以食为天,首先要解决吃饭问题。除了吃粮食,吃陆地上的食物,还要靠海吃海。”公里大陆海岸线、个海岛、42万平方公里海域……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沿海大省,广东积极打造“蓝色粮仓”“海上粮仓”,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同时“藏粮于海”。因地制宜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广东正在奏响向海发展的新“牧歌”。
国家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
南澳县平屿深水网箱养殖基地
深入推进水产种业振兴行动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对于渔业来说,种苗便是“芯片”的角色。湛江东海岛,湛蓝的海面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虾苗场、种苗基地,这里被誉为虾苗“工厂”,每年向全国输送数百亿尾对虾苗。打造“粤海粮仓”,离不开优质的水产种业“芯片”作为有力支撑。坐落于东海岛南部的国家计划项目海水养殖种子工程南方基地,培育出国内首个获认定的南美白对虾抗病品种“中兴1号”,实现了国内自主选育南美白对虾种虾良种“零的突破”。拥有5个国家新品种的海大集团,尤其是在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等引进品种上,打破了进口种源依赖的“卡脖子”问题。“我们在湛江建设的南美白对虾工厂化养殖项目,预计今年内建成投产。”海大集团董事长、总裁薛华说,“集团将进一步发挥科研和产业优势,助力广东打造‘粤海粮仓’和水产种业的‘南繁硅谷’。”截至目前,广东培育经全国水产原种与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的南美白对虾新品种有7个,占全国总数(12个)的58.33%,有效改善了种质资源受制于人的现状。
近年来,广东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各类水产苗种产量持续稳居全国前列,成为全国水产品和水产苗种生产与销售的重要集散地。年,广东省淡水苗种生产量.12亿尾,其中罗非鱼苗73.76亿尾、海水苗种生产量73.92亿尾、虾类育苗亿尾。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实施“粤强种芯”工程,广东培育了一批海水优势鱼种,如金鲳、花鲈、军曹、石斑鱼、鮸鱼、章红等高品质高价值现代化海洋牧场养殖的优良品种。以花鲈为例,在潮州市饶平县,百亩岸上花鲈良种场正加快建设,建成后年培育优质花鲈鱼苗可达3亿尾,可让广东彻底摆脱花鲈养殖种苗对外依赖,为全省现代化海洋牧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种苗保障。
当前,广东正扎实推进水产种业振兴行动,加大力度促进水产种业创新攻关,建设大湾区水产苗种产业运营中心,为全国乃至全球水产苗种交易建立良好的交易共享平台。“世界渔业看中国,中国渔业看广东。”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王亚坤表示,要牢固树立大食物观,坚持科技创新,深耕水产育种,为实现水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贡献更多广东力量。
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
位于汕尾陆丰市碣石镇碣南半岛田尾山麓,浅澳村拥有长达40.3公里的绵长海岸线,渔业产业资源丰富。“我们有多名村民从事渔业生产,海洋牧场的建设将进一步增加村民的收入。”碣石镇浅澳村党支部书记余建亮表示。
陆丰市相关负责人表示,陆丰瞄准“粤东蓝色崛起示范区”发展定位,打好“海洋、海岸、海港”3张王牌,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按下“加速键”。目前,陆丰在建的有金厢南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碣石湾海洋牧场。其中,石湾海洋牧场计划打造50公顷生食生蚝养殖基地,预计年产量超过0吨,还将推动鱼、虾等海产品精深加工,把“海的味道”送到各大城市的餐桌上。
阳江市阳西县沙扒镇辽阔的南面海域上,一排排风车并肩而立、迎风飞转,海里聚集着贝类鱼类等丰富渔业资源,形成了“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融合发展特色。“阳西拥有平方公里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广东省最大的海水鱼苗种业生产孵化基地。”阳西县委书记张秀洁表示,阳西将抢抓广东省建设现代化海洋牧场的机遇,在近岸推进海水种苗,打造全国最大的海水种苗生产基地;在深海推进海洋牧场建设、深远海养殖,推进“海上风电+海洋牧场”融合示范项目,完善海洋牧场全产业链。
6月6日,广东深远海养殖平台——“海威2号”正式投产仪式在湛江雷州覃斗镇流沙港码头举行,这是广东目前已投产的、规模最大的海上养殖平台,也标志着广东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速。“海威2号”与去年4月21日投产的“海威1号”在同一片海域。此外,规模更大的“海威3号”也在规划设计中。与传统的重力式深海网箱相比,“海威2号”更安全、更智能、更低碳。作为广东深远海养殖平台中的“巨无霸”,“海威2号”长86米、宽32米、高16.5米,养殖水体3万立方米,是一种半潜桁架式渔业智能养殖平台,结构具有良好的抗风浪能力,能抵御15级超强台风。同时,平台搭载自动投饵、在线监测等智能设备,形成智能化养殖管理,可节省人工成本60%;宽阔的平台空间搭载太阳能电力系统,日均发电量约度,实现绿色能源的自给自足。其单个养殖周期可收获超万斤鱼类,以鳘鱼、军曹鱼、鞍带石斑鱼(龙趸)等中高端名贵海水鱼养殖为主,致力打造深远海优质大鱼养殖场。
耕海牧渔,向海洋要资源、要粮食,广东正加快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着力打造“粤海粮仓”。去年,全省海水养殖产量万吨,其中鱼类78万吨、甲壳类72万吨、贝类万吨、藻类6万余吨。
金融助力建设“海上粮仓”
在南澳县平屿深水网箱养殖基地,一尾尾金鲳鱼、鮸鱼、鰤鱼等优质深海鱼类在网箱深处自由游走,一艘艘渔船或投放饲料或检修设备,渔民忙前忙后,不亦乐乎。类似的场景在汕头海域比比皆是,从浅海到深海,从“看天吃饭”到“高效养殖”,从单一捕捞打鱼到水产加工、现代物流、休闲渔业等二三产业全方位发展,汕头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广东省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围绕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海洋经济等重点领域,“贷”动金融“活水”流入海洋牧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
据汕头市相关金融单位介绍,汕头优化现代化海洋牧场全产业链金融产品供给,推动银行机构从渔业养殖、捕捞生产、加工销售和冷藏等环节加强信贷产品供给与创新,解决农户、企业发展需求。例如,南澳农村商业银行根据养殖业生产周期情况专门设计了“养殖宝”“生态养殖贷”“渔商贷”等产品,可满足养殖户对养殖设施维护、饲料、鱼苗、购买生态浮球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海湾农村商业银行推出“渔船贷”、南澳农村商业银行出台“船贷宝”“船贷通”等产品,以原渔船油价补助账户或渔船建造指标书为担保,解决渔民更新改造渔船无法提供有效抵押物的问题。截至4月底,相关银行机构累计服务客户户,发放贷款金额2.69亿元。
与此同时,汕头市相关金融单位还积极引导保险机构加大对海水网箱养殖水产品的承保,去年共承保网箱50个,提供风险保障万元。今年4月,原有的政策性海水网箱水产养殖风灾指数保险条款的保险责任中额外增加气象预警责任,进一步扩大保障范围。此外,还创新落地地方特色产品牡蛎台风风圈及价格指数综合保险,保险机构发挥风险保障功能,助力渔业安全生产。去年政策性渔业保险为名渔民提供渔民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和雇主责任保险,承担风险保险金额15.93亿元,为艘渔船提供渔船财产保险,承担风险保险金额.82万元。7家保险机构为53艘渔船提供商业性渔船保险,承担风险保障金额2.16亿元。
据了解,自年以来,汕头市出台“政银保”“政银担”融资合作项目,落实财政资金作为信贷风险补偿,全额补贴相关费用,引入担保、保险机构为缺乏有效抵押物的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提供贷款增信。截至4月底,“政银担”累计为汕头市小微企业放款超3亿元,“政银保”累计放款超4亿元;另一方面,汕头市通过加强督促融资担保公司,落实其主动对接中小微企业,创新金融产品,降低担保费率至1%以下,减轻融资压力。
水天相连,岛海相依。位于南海之滨的广东,公里的大陆海岸线绵延不绝,个海岛星罗棋布,42万平方公里海域波澜壮阔。这是向海而兴的广东高质量发展的厚实家底,也是广东向海图强、发展现代海洋牧场的最大底气。未来,广东将不断强化“科学用海、科技兴海、产业强海、生态护海、开放活海”五个导向,推动海洋产业由资源依赖、规模扩张型向创新驱动、质量效益型转变,走出一条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