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仔头村位于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区中南部,东洲南门岭以东南,东临红海湾景区,西连湖东村,北接东洲南门岭,南濒南海,辖区内海域有3个礁岩岛屿、1个港口和3大沙滩(其中沙丁湾最出名好玩),辖内东洲港是天然深水良港。辖区内地形内陆以丘陵为主,局部平原、沙滩,海岸线长达3.5公里,是常年休闲度假、娱乐垂钓的好基地。红海湾景区是全广东省夏季旅游胜地首选之一。汕尾市连续两年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环境空气综合质量指数排名第一[1]。广东省空气质量数汕尾,汕尾空气质量数红海湾,红海湾空气数桥仔头。
红海湾桥仔头村,地处于红海湾区西岸,因三面环山,一面朝海,村前海域岛屿众多,海产丰富,遂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休闲渔村之称。
由于受红海湾旅游景区名气影响,该小渔村也慢慢探索开发旅游产业,利用既有的独天得厚的自然资源,开发夏季旅游度假休闲基地,从而带动留守村民脱贫致富。
注:为避免与其他地名重名,遂取红海湾桥仔头,以便于区分。
风景名胜1、沙丁湾:垂钓、散步、观赏落日、追(挖)螃蟹、挖找贝壳、快艇冲浪、沙滩运动、沙滩烧烤等活动。
红海湾桥仔头沙丁湾海滩景观一角
桥仔头沙滩,一个约2公里的海湾,沙子粗,不粘身体。在此上步行,粗砂按摩脚底,有益身体健康。这是一个很有传奇色彩,充满趣味的沙滩。故名叫“大澳”,今名叫“沙丁湾”,取名来自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从记事起,大海、沙滩,海岛,一直都是我们的娱乐场。大概是年,那一年那一天正值仲夏,午后饭后大家都到海边散步,大人聊天,小儿玩乐,海面异常平静,夕阳染红大地,突然有人看到海面上浮起银白点,一群一群,一堆一堆,往礁石边、沙滩边靠近,等看清楚时,说时兴奋,原来是一群一群的沙丁鱼往岸上靠近。这些沙丁鱼拼命的往沙滩上游,一个小小的海浪过来,岸上只见白茫茫、银光闪闪的鱼儿在跳跃。村民们高兴极了,纷纷回家把家人都叫出来沙滩捡鱼。村民们都认为鱼儿是来自于妈祖的馈赠,为了感谢妈祖恩惠,遂,经文人指引,将该海湾取名为“沙丁湾”。
2、观海平台:于村庄风水宝地小莲花山之上,有一块巨大的石头——莲花石,站在此观看海景,一览无遗,心旷神怡。
红海湾桥仔头小莲花山观海平台景观一角
相传桥仔头村庄古址,东北靠山丘,西南面海,每到台风季节,必受风浪困扰。当地村民虔诚朝暮奉拜妈祖,祈求一物遮风挡雨。数辈人如一日,妈祖为其诚心所动。遂,手执一朵莲花下凡至该村。妈祖将手中的莲花挥放于村南面,只见生出一山,从而为村庄遮风挡雨。山上有一巨石,乃莲花心所化,山四周土壤树木花草,乃莲花瓣所化。村民念妈祖神功恩惠,遂,取名为“小莲花山”,与海上“笔墨砚”三宝岛向映衬,岁岁朝朝保佑村庄。
3、红海湾西岸三宝岛:
桥仔头村口面朝大海,有三个神奇的岛屿,潮涨不见岛
红海湾桥仔头三宝岛卫星地图
,潮落不见水。岛上物产丰富,各种海藻、贝类、海螺、海胆、鱼虾蟹都有,且是观赏海景的好地方。
《三宝岛(屿)》的神话故事
相传很久之前,在红海湾畔有一个美丽朴素的小渔村——桥仔头村,当地民风淳朴,崇教尚育,村民勤劳善良,热情好客。
男人以渔为业,妇女相夫教子,打渔农耕生活其乐融融。
虽如此,但每逢风至,必巨浪狂起;
遇此风浪,男人亦只能望海而叹;
风浪之不定,渔民捕捞大受影响。
当地村民均虔诚,朝暮奉拜妈祖,
祈求风调雨顺,兢业兴教。
数辈人如一日,妈祖为其诚心所动,
下凡此村,化作落榜书生,向村民借宿;
虽风浪已久,未曾出海从渔作业,
红海湾桥仔头三宝岛景观一角
闻此讯,各家均热情相待,倾其所储;
其善良无私的品质深深地感动了妈祖;遂,妈祖向翻腾的海面掷下“笔”、“墨”、“砚”三宝,
三物在海中化作三块礁岩,成为抵御风浪的屏障,
起到防风育鱼之用,也赐予当地兴教之灵气。
此三块礁岩分别为上担,下担及高担岛。
(担:古代俸禄的单位,也为当地捕鱼计量单位,寓意渔业丰收。)
这美好的神话故事,赋予了三块礁岩神奇的色彩,为后人所津津乐道。
红海湾桥仔头三宝岛潜水运动基地
上担,下担及高担,此三宝岛(屿),涨潮只见礁岩顶部,退潮见得众多礁石,独特的海岛生物环境和海底特征,为许多生物类群,如附着性海藻、珊瑚类、附着性底栖生物、埋栖性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等,为海底生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索饵和繁衍场所。此三岛是采摘、捕捞、垂钓、潜水的好基地。
4、垂钓好去处——东洲港码头这里有石九公、石斑鱼、鲷鱼、鳗鱼等
中文名称:红海湾桥仔头古渔村;面积:6平方公里;人口:人(现住人左右);
方言:福佬话;气候条件: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著名景点:三宝岛(屿)、沙丁湾、小莲花山观海公园、龟龄岛、神秘岛
建制沿革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海丰、陆丰两县的行政区域上设置地级汕尾市,并析海丰县南部沿海的汕美、红草、马宫、东涌、田墘(下辖桥仔头村)、捷胜、遮浪7镇建置城区;
年底,在市城区田乾镇、遮浪镇设立红海湾经济开发试验区(现辖田乾、遮浪、东洲三个街道),从此之后,桥仔头村属红海湾区东洲街道管辖。[2]
行政区划广东省汕尾市城区红海湾区东洲街道湖东村委桥仔头村,桥仔头村管辖营盘、沙坝及王厝乡。居民主要为汉族。侨胞主要旅居香港等地。
地理气候地理位置桥仔头村地处广东省汕尾市红海湾半岛中南部,因村庄朝向太平洋南海,常年接受西南季风及盛行西风的湿润,空气质量很高。因红海湾是一个半岛,陆地就像麒麟角伸入大海。桥仔头处于红海湾西岸,直接面朝大海,空气不会滞留,除了陆地上绿化率达到90%以上,海上浮游生物也是制造高质量空气的得力助手。所以才有“汕尾空气质量数红海湾,红海湾空气数桥仔头。”遂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休闲渔村之称。
气候特征桥仔头村地处祖国大陆东南部沿海,北回归线以南,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海洋性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其主要气候特点是:气候温暖,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冬不寒冷,夏不酷热,夏长冬短,春早秋迟;秋冬春旱,常有发生,夏涝风灾,危害较重。
气候温暖,多年年平均气温为22℃左右,年平均最高气温26℃左右,年平均最低气温19℃左右,海上捕捞作业安全生长期约天左右。境内雨量充沛,多年年平均降雨量为~毫米,最多年的年雨量可达毫米。雨热同季是红海湾区气候特点之一,雨季始于3月下旬到4月上旬,终于10月中旬;每年4~9月的汛期,既是一年之中热量最多的季节,又是降雨量最集中的季节,占全年总降雨量85%左右。全市光照充足,多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48%,太阳辐射总量年平均千卡/平方厘米以上。
红海湾地处低纬度带,面临广阔的海洋,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气候资源十分丰富。春秋季是过渡季节,气温和降水均处在变化时期,不稳定性很大,风向转变较多,盛行早吹东南风、晚吹东北风。冬季普遍盛行东北风或北风。夏季由于受海洋气团的影响,普遍吹偏南风及西风,带来丰沛的雨水。因红海湾是一个半岛,陆地就像麒麟角伸入大海。桥仔头处于红海湾西岸,直接面朝大海,空气不会滞留,除了陆地上绿化率达到90%以上,海上浮游生物也是制造高质量空气的得力助手。
自然资源水产资源桥仔头沿岸海域的底质多为泥质和泥沙质,附近区域的底质较为特殊,主要为岩礁、砂和砂泥等,海底粗糙,礁石林立,环境相当多样。独特的离岸海岛生境和海底特征,为许多生物类群,如附着性海藻、珊瑚类、附着性底栖生物、埋栖性底栖生物和游泳生物等,提供了良好的栖息、索饵和繁衍场所。
桥仔头村主要的海洋经济水产品种有龙虾、膏蟹、鲍鱼、鱿鱼、鲳鱼、金龙鱼、马鲛鱼等名贵水产种类繁多。区内海域鱼、虾、蟹、贝、藻类齐全,渔业生产已有数百年历史。一般具有捕捞价值的鱼类达多种。大量生产的有蓝圆鯵(巴浪鱼)、海鲶(赤鱼)、竹夹鱼、鲇鱼、大眼鲷(红目鲢)、大甲参、石斑等。甲壳类有墨吉对虾、近缘新对虾、九节对虾、红藤壶等。贝壳有近江牡蛎(蚝)、翡翠贻贝、蓝蚣等。藻类有广东紫菜、鹅掌茶等。
植物资源桥仔头植被丰富,针叶林、阔叶林主要包括马尾松、湿地松、桉树、台湾相思、稠、荷木、木麻黄等30多种。分布有许多鸟类栖息地,常见成群的海鸥、八哥、白鹭从林中惊起,据初步统计,已发现鸟类20多种。
地方特产在这里我要好好地向大家介绍一下红海湾的(福佬人的、淳朴渔民的、最地道的、最馋人的)特产及当地小吃、甜品等。吃货们,快跟上节奏吧!
蒸肠粉是广东地区特色传统名吃之一,属于粤菜系,是一道米制品,因其形状似猪肠,所以叫做肠粉。在汕尾地区,也叫猪肠粉(猪肠粿)。本品是将老包米水磨成米浆,铺在洁净的布上放在锅中蒸熟,加入肉、时令蔬菜后即可食用。个人认为加上一些酱汤会更好吃。
在大同小异的蒸煮工艺之下,还有很多种蒸粉。本地叫“粿”,闽南、潮汕、汕尾、台湾地区对于凡是用米粉为主料,面粉、薯粉等辅料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如重糕稞(千层糕)、碗仔稞、粿卷;菜头稞(萝卜馅饺子)、薯粉稞、油炸稞、鼎溜稞等。
汕尾的千层糕,是先将一层面粉蒸熟后,再淋上另一层继续蒸,不知道蒸了好几层,然后在面上洒配料(虾肉、肉丝、鱿鱼干、芋块等)再蒸,可以看到的确是明显的一层一层。吃的时候,淋上酱汁,味道不错,很有风味。
碗仔稞,又称碗粿、碗糕,是流行于华南、粤东、台湾等地的米食制品。因成品置于碗内,故名;分甜、咸二类。红海湾地区喜欢吃咸。咸碗粿则是将糊化的米浆蒸过一次,将配料(虾米、肉、鱿鱼干、葱段等)铺于其上再蒸熟而得,并搭配酱油膏食用。
粿卷,本品的做法跟蒸肠粉有异曲同工之妙,蒸煮方法有三大种:铺在布上蒸熟、铺在大方盘上蒸熟、铺在竹簸箕上蒸熟,因工艺不同,口味也不一样。搭配酱油膏食用。
牛腩粿,是汕尾市著名的传统风味小吃之一,主要材料有牛腩、粿条、骨头汤等,调料有葱头、姜块、蒜头,口味咸香可口。
粿条是福建闽南地区,汕尾、台湾省,海南省、潮汕、等闽南语方言地区的特色传统小吃。“粿条”一词是福建闽南地区和粤东地区的叫法。粿条不同于河粉,其口感比河粉更具弹性。
除了牛腩粿,有还有各式各样的粿条汤,如海鲜类、牛肉丸、牛肉饼、牛杂的粿条汤。
豆干、豆腐渣。豆干是豆腐干的简称,中国传统豆制品之一,是豆腐的再加工制品。咸香爽口,硬中带韧,久放不坏,是中国各大菜系中都有一道美食。豆腐渣,是汕尾一特色小吃,是用豆腐在滚热的油锅中,油炸而成,类似于薯条制作。食用时蘸蒜头或辣椒盐水,口味咸香可口。
菜稞是汕尾市最有名的小吃之一。
汕尾菜稞是一道美味可口的传统名点,属于粤菜系。
这些菜棵由米粉为皮,花生米、虾米、瘦肉丝、鱿鱼丝以及香料蔬菜为馅,蒸熟后放着,吃时再用油煎,又酥又韧,味美肉香,极其可口;或者直接由米浆和虾仁、肉丁、蔬菜等拌在一起,蒸一层,放一层,重叠而蒸,叫做重(叠)糕稞。吃时直切成一块块,佐以生油配料,又热又烫,鲜嫩甜滑,非常可口。
这些莱稞,因其制作精功,配料讲究,好吃又便宜,加上种类繁多,任君选择,很是招徕顾客。
小米是广东省汕尾市代表性的小吃之一,它是以一层皮包着肉馅,份量大小多以一口为限。优质美味的小米一定要皮薄而软,小米是半透明则更佳;肉要爽口弹牙,肉馅内有少量汁液,全只小米要够热则为最佳。
这个最有名的小吃,选用上等的蕃薯粉、精选的五花肉、大地鱼粉、盐、糖、等配料,经传统的工艺制作而成的饺子,海丰方言叫“小米”。
制作方法:用薯粉透上适量开水搅匀制作成饺子皮,然后用选用精选的五花肉,加上适量的大地鱼粉和配料,做成一个个像小荷包状而成饺子,海丰话叫小米。蒸熟以后醮上特制的佐料,吃起来很美味可口。最喜欢打开锅盖的那一刻,热气腾腾,馨香扑鼻,一颗颗饱满而晶莹的小米如黑珍珠般,光是看就让人流口水了。
牛肉饼:选用新鲜的牛腿肉(注:必须新鲜且无注水的牛肉),加上适量的配料,经传统的手工制作而成。海丰牛肉饼不同于牛肉丸,不是圆的是扁扁的。海丰的牛肉饼吸引人的关键就在于它的汤,其诱惑人的全部功夫就在于它的一碗汤。牛肉饼汤,手打牛肉Q弹很香,汤里放胡椒面,具有驱寒去湿热的功效。
汕尾薄饼是广东汕尾地区知名的传统小吃,是广东省汕尾市的特色代表小吃。汕尾薄饼过去是清明节的节日食品,每逢清明节的早上上山祭祖,祭完祖回家之后,人们都会用薄饼作为午餐。随着经济水平上升,薄饼成为了当地不可少的传统小吃之一。
咸制薄饼,用炒熟的豆芽、芹菜、蒜、葱,鲜墨鱼、猪肉、腊肠、虾肉等做内馅,包上特制的薄饼皮就可开吃。
甜制薄饼,用白粮、红粮、或者赤沙粮、芝麻、麻成、豆酥、贡糖、果酱等做内馅,用三到四块薄饼皮包上,必须再包上干净的布,用重、实的木条将麻成、豆酥、贡糖等敲碎,浇上香油,包好就可以吃了。
菜茶又称壮丁茶、男丁茶、丁茶。是广东省汕尾市地区传统的小吃,属于节日食品,一般每年的农历正月初十到二十,这几天是该地区的传统节日“男丁节”。
菜茶原材料的选择:菠菜、芹菜、白菜、米粉丝、生菜、青蒜、荷兰豆、香菇、粉丝、虾米、瘦猪肉、香肠、鱿鱼、乌贼鱼、虾仁、腊肠、腊肉、爆米花(俗称炒米)、花生米、胡椒、骨头汤或鸡汤、特制香茶等众多材料。
菜茶的泡制方法是要经过多个工序的,首先要将各种菜剁碎、将海味、腊肠、肉等切细之后,先将锅烧热,再倒下生油,油热了之后,将海味、腊肠、肉等倒进锅里炒熟,然后先捞起盛好,再把各种剁碎的菜炒熟分开盛起。到开始食用时先把菜、肉等放在碗里,约六成碗左右,再将热开的汤茶冲泡在碗里,盖上爆米花、花生米就可以食用了。
九毛膏是汕尾市地区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大众化小食,汕尾夏季消暑甜品的代表,也称为“狗毛膏”,制作九毛膏需用一种称为九毛膏草的植物,而九毛膏草是在马宫鸡笼山海边的岩石上生有九毛膏原草,原草就长在岩石上,一小绰一小绰的,短短细细的,要用钢汤勺才能把它从岩石上面刮下来。村民要刮一水桶原草才能加工成半斤狗毛膏草。原草刚刚刮下来时颜色时暗红黑的,杂物很多,要经过多次漂洗和晒干后才会干净。
大粒丸,是汕尾渔民的特色甜品小吃之一,糯米粉做成糯米捆好切块,放红糖片及姜片加水煮,小火一起煮,15分后再焖10分让糖入去,即可食用。
草粿,外形很像龟苓膏,是广东汕尾地区一款颇具地方特色的传统小食,具有清热解毒、退肠火的功效。制作草粿需用一种称为草粿草(仙人草)的植物,草粿草是汕尾一带地区的特产。草粿是用仙人草(俗称草粿草)煎取药液,滤汁去渣,加入适量淀粉(通常是用薯粉),充分搅拌均匀,加热煮滚之后,盛于容器(传统是用陶钵、瓷缸)冷凝成膏状,即成为黑色晶莹的草粿.食用时,用专用铜勺切成一片片装进小食碗里,边撒上红糖(今多添加白砂糖),便可啜饮。
冬瓜糖、什锦糕、春花饼
椰蓉贡糖、芝麻明糖、姜糖、炒米糖
紫菜饼、纸牌糕、松花糕
豆酥、猪油糖、沙琪玛、绿豆糕、鸡仔饼、姜糖粒
等等特产、小吃及甜品,这里就不一一介绍
民间故事传说与神话故事
1、关于“桥仔头”的传说。
传说,东京之岛住着众多恶人海盗,常年打家劫舍,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南澳之岛住着勤劳简朴的百姓,以打渔为生。东京与南澳隔海相望,南澳岛上的百姓每每出门或出海打渔都要渡船经过门前的渡河,这条渡河更是方便了海盗恶人登岸抢夺。百姓们常年提心吊胆,苦不堪言。百姓后来经高人指引,派出善男信女来到南海之滨妈祖庙,拜请妈祖保佑,祈求妈祖作法赶跑海盗恶人。不日,妈祖显灵,来到南澳之土,百姓们纷纷跪拜妈祖,只见妈祖作起法,挥动手中的玉如意,海盗恶人所住的东京恶人岛沉入海中,海盗船破为两半,海盗恶人全都掉进海里,为保命纷纷向妈祖求饶。妈祖慈悲为怀,未开杀戒。妈祖赐众恶人将功赎罪,命其至南海之滨,搬来火山岩、良土、粗砂筑桥,填于南澳岛前渡河,连通大陆与南澳岛,年复一年,桥已筑好,百姓取名为泽惠之桥。妈祖念在众恶人改过自新,遂,命其回家,不再作恶。而南澳岛前的土桥,方便了南澳岛上的百姓出行。百姓们感恩戴德,于桥之头靠南海之滨,修筑妈祖庙,供奉敬拜妈祖。百姓因崇拜热爱妈祖,于妈祖庙之旁,建立村庄,日夜守候妈祖。
妈祖为大众的举行所感动,为土桥取名为泽惠之桥,并执笔书写,只见“泽惠之桥”四字,化为金体,沉入土桥之中,意在长久保佑此地黎民百姓。后来高人得知此事,为此村庄取名为“桥仔头”,意在此村庄能接受妈祖的泽惠及保佑。
历史文化一、村名由来
据有关文字记载,明清时期红海湾这片土地属惠州府金锡都捷胜千户所管辖。而“桥仔头”村名的起源,有着多种说法,让后人对这个小村庄充满好奇。根据地貌形态演变分析,(其与贵洋埔前面那条消失已久的“洋渡河”有关。据相关资料记载,贵洋埔前面有一条“洋渡河”,与白沙湖、品清湖、捷胜的白狗湖的水系相连接,该水系连接地方海上运输。在老一辈的叫法中,在东洲南门岭西南侧,湖东村旁那一片田地称之为“湖”,那么很久以前在东洲南门岭西南侧,湖东村东侧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湖,而古代人就在这湖边犁田耕种。这个大湖应为泄水湖,跟外围的大海涨潮退潮有关系,如现代的品清湖、田寮湖。此大湖的入水口应为洋渡河,出水口应为遮浪的田寮湖方向。而湖东村刚好是建在这个湖的东侧,所以根据地理取名为“湖东村”,而湖尾村刚好处于这个湖的末端出水口,所以取名为“湖尾村”。我推测,由于湖面过大,)桥仔头这块陆地因其地貌细长呈带状,恰好一面毗邻湖边,一面连接大海,向外延伸,横贯水面,其独特的地理形态为人们带来生活便利,成为人们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古时以农耕渔业为生,依水安居乐业,时代更迭,村庄便自然落成,因其地貌及作用恰似桥梁码头,故取名“桥仔头村”。
沧海桑田,红海湾这块陆地经过多年变迁,洋渡河、白狗湖及桥仔头村旁的大湖慢慢的消失了,只剩下这些地名及老一辈口中不变的叫法,让人猜测,让人联想。而民间一直流传一个传说“沉东京,浮南澳”(南澳也许是现今的遮浪南澳半岛吧,至于东京在哪里,也无从考证。但印证了沧海桑田,历史变迁。)
走进桥仔头村,可以清晰感受到其地形向海延伸,海拔落差巨大。而位于“高地”的为“营盘乡”。“营盘”一名的由来,要从明清时期说起。根据老一辈口口相传,约莫在明清时期,倭寇及海盗侵常年扰沿海渔民村庄。如今的龟龄岛,也曾是海盗居留之地。官府为打击倭寇及海盗,在桥仔头村东侧高地旁建立营地,驻扎兵营抵击倭寇及海盗,致其从此不敢来犯。久而久之,人们称这块高地为营盘。后来村民把此乡名取之为“营盘乡”。
营盘所处之地,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朝海,正对龟龄岛。且出海口处前有礁岩作为抵抗风浪的天然屏障,又有沙滩作为船只靠岸之用。同时出海口右侧又有约1.5公里的沙滩海岸线,可作为登陆之用,且无任何视线障碍,镇守营盘,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此地是退可守,进可攻的天然军事堡垒。
驻扎军队建立营地,均就地取材,用黄土压缩加工成土角(土砖,其制作过程是将较有黏性的土块加水捣成泥浆,掺以截短成一段段的稻草或粗糠混合,为了让泥砖结构更扎实,以牛畜或人工踩踏均匀,置于模板印制成土块,再日晒或风干即可使用。为了防止雨淋脱落,在外层覆以稻草或瓦衫,或表面涂以石灰),砌筑兵营及营地围墙,兵营的屋面按照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多为稻草屋面。作为驻扎营兵之用,专门保卫周边的村庄。如今仍可看到当时建立营盘围墙残留的土砖墙脚。
往大海方向走去,地势低洼处亦屋舍俨然,此为“沙坝乡”。该乡名是村民根据地质来取名的。上文说到官府派军队于桥仔头村庄旁驻扎兵营,海盗不再来犯。村民得以繁衍生息,而桥仔头土地有限,鉴于此,一则为扩充村庄面积,二则便于出海生产。桥仔头村的生活范围逐渐向海边扩移,建屋最近处距离海面仅有约30米。然而,沧海桑田,经过上百年的板块运动,陆地上浮,海平面下降,根据老一辈描述近代建房子开挖基础的时候,土层下能挖出海沙海螺贝壳类,证明如今的陆地以前是海水淹没的地方。如今,这个建造在“海面上”的村落,后来人们称它为“沙坝乡”。
沿着沙坝乡,向北走,来到”王厝乡”,据说该乡为王氏带领宗族来到此地建立村落,因单一姓氏,后来取名为“王厝乡”。
后又有刘氏、黎氏迁徙至桥仔头落叶生根,刘氏来自于湖东村,黎氏来自于东洲。当时因战乱、闹饥荒,为了解决温饱问题,举家搬迁;男儿过继,到别的姓氏当上门女婿,是常有的事情。桥仔头主要以曾姓为主,虽三姓同居一村,但大家的相互包容,其历年来均和睦相处,其乐融融。
二、建村历史
桥仔头村的建村历史悠久,据老一辈的说法,建村可追溯到宋朝。至现代,在桥仔头营盘乡的后山,仍能寻得“宋太公”神庙,常年有村民敬拜。按此推测,桥仔头最早建村应为宋朝期间,或更早。根据“宋太公”庙石碑碑文“宋-王封太公”四字可知,宋太公乃王赐封,至于“王”为何等官职,无证考究。宋太公为何迁徙至此地,安家建村,亦未有文字记载。但庙前对联“太善从心启,公果德道高”十字可知宋太公丰功伟业,品德道行高尚,为传颂其精神,后人在桥仔头营盘山风水宝地之处,建立了“宋太公”庙。“宋太公”庙俯视整个村庄,守护着村庄的兴旺发展。
宋王太公庙
还有一座坐落在海边,靠山面海而建的庙,名为“老爷宫”,根据石碑刻字“明-黄大王之墓”,按此推测,应为明朝黄姓王爷。因对村民有功劳泽惠,后为百姓敬拜。
根据多处庙宇坐落,且年代久远,可推断出桥仔头早有人定居于此。但由于种种原因,未有相关文字记载。或是战乱,又或是文化革命,不能给后人留下历史文献。而村民建立的神庙,给后人留下了点滴的历史遗迹,让后人猜测联想。
(由于受风吹雨打,金字已掉漆)据老一辈所言,在很久以前,海豚常年会游至老爷宫前海面,陆续跃出海面,人们说这是海豚在敬拜老爷公。从那时起,桥仔头村捕捞作业风调雨顺,多年丰收,渔民们,丰衣足食,一番繁荣昌盛的景象。
直到日本入侵华南打入广东粤东地区之后,村民再度回到了物资奇缺、贫困潦倒的日子。
根据历史记载,[3]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年1月,日军根据情报认为盟军在南中国的登陆点,主要是碣石湾,红海湾以至大亚湾海岸一带。日军为了预防盟军在这一地带登陆华南,与在中国大陆的抗日部队上下夹攻日军,以及为维护其在大陆撤兵的退路,日本决定派大兵团占据这一战略要地,在汕尾开展防御盟军的军事活动。日军执行这一战斗任务的南支派遣军,共约3.5万人。于1月初旬从湘桂边境出发,经桂、梧、广州等地,辗转多时到达惠阳稔山圩。进军汕尾地区的师团,内辖(剑)、(梅)、(风)等部队。师团长为(风)部队司令部的末藤中将。1月21日晚,日军海陆并驱:海路由联队步兵余名,乘战舰从港口开赴龟龄岛,协同该岛伪军于23日晚偷登捷胜、田墘海岸。其中步兵第联队占领田墘、捷胜、遮浪和陆丰东部地区。
日本侵略者打入汕尾,桥仔头村民为了抵抗日本侵入村庄,纷纷起来抗日,身强力壮者组建民兵队。为了保护老弱病残的村民们逃避日本兵的杀害,民兵队联合村民在“老爷宫”后山打了两个地洞,隐藏村民及牲畜。日军联队小分队首次入村,破坏了帆船等捕鱼工具,而因不熟悉地形,被民兵队打退,有所死伤,村民缴获部分枪械。联队获悉后,联同步兵第联队制定伏击战计划,于王厝岭附近利用地形及凌晨掩护,打散了民兵队,民兵死伤多数。而正因抗日打战期间,生灵涂炭,挖地洞,破坏了“老爷宫”的风水灵气,从此海豚不再来敬拜。村庄没有了往日丰收的景象,村民生活一日不如一日。先辈们谈及日本侵略者均义愤填膺。
十四年抗战(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开始算起,至年结束,共十四年抗战),四年解放战争(年8月至年9月),死伤无数,民不聊生,经济一落千丈,生活水平极低。
直到共产党解放全中国之后,没有战乱,百姓安心耕作从渔。汕尾沿海一带百姓温饱问题,得到初步改善。
为防范台湾国民党打回大陆,由林彪统领的军队派兵驻扎在桥仔头的大军岭。这里有一段趣闻。林彪军队的方言,乡亲们听不懂,乡亲们就将他们沟通语言,称之为“大军话”,通俗理解就是军队里沟通的语言。平常军队官兵与乡亲沟通,都是比划手势,或是要有文化的人“翻译”。按此推理,本地居民使用福佬话,驻扎军队使用的“大军话”是普通话。可见,因为经济生产力低下的原因,20世纪50年代的村民,有很多是没文化的。而新中国成立之后,下一代大多接受教育,从而稍微改善文化教育为零的困境。
年冬和年春,在国民经济“大跃进”思想的指引下,全国农村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一些地方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在修水库、造林、抗旱中搞起了大协作。在“大跃进”思想指导之下,全村人搞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村委带头组建成立人民大公社,集体生产达到了质的变化。
桥仔头率先成立人民大公社,在红海湾地区是第一个购置船柴油发动机的村委,当时的船动力还是用帆或划桨,船安装发动机,在生产力上是极大的解放。虽然说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有很多弊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集中了生产力,这对沿海渔民来说未必是坏处。因为当时要渔民自己购置一条船作为捕捞工具,在当时的条件下,那是天方夜谭。中国刚解放不久,红海湾地区没有什么经济支柱,只有靠政府,靠人民大公社集中生产工具,才能有效组织村民们进行打渔生产。
大时代来了……20世纪50年代,香港的转口贸易独领风骚。年至年,年日本投降撤出香港后,香港外贸重振声威,平均年增长率达到35%。受年朝鲜战争影响,战后,大量内地人带着资金和技术涌向香港,为香港发展工业创造了极佳的条件。西方工业国已经向资金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这是外部条件。此时的香港工业大发展,正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外部环境已经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为了赶上历史大潮,桥仔头这个小渔村的村民也坐不住了。当时内地与香港的经济水平是天壤之别,香港是天堂,不但有饭吃有房住,劳动价值高,社会福利好。内地人背井离乡,有的抛家弃子,甚至冒着生命危险,拼命都偷渡去香港。因为地理位置的便利,红海湾一带村民几个人划着一条小船,就可偷渡去香港打工。正是这个历史时期,桥仔头人口大量外流至香港,到今为止港侨胞占了桥仔头原籍人口一大半。
改革开放之后,掀起了“引进”大潮。内地人到香港去打短工,赚到钱去买商品(如衣服、收音机、自行车、手表等),带回到大陆进行贩卖。有经济头脑的人,因此搞起了生意买卖。到香港打工的,对于70、80年代而言,生活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当时香港的一日工值约港币,而大陆一日工值约30~50人民币,且那时港币比人民币值钱。
但是总有一些驻扎家乡,务实劳作的村民,没跟随大潮奔赴香港,其生活水平因时代因素未能得到提高。在90年代之前,红海湾周边的渔村日子都过得相当困难,出海捕捞,在工具简陋、生产力落后、过度捕捞、台风天气的情况下,渔业生产难以支撑家庭,打渔也一年不如一年。
改革大潮之下,市场经济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商品价格一涨再涨,翻了好几倍甚至几十倍。原来的钱,已经非常不值钱了。父辈读书,只要2块钱。我们读书要至块钱。打渔至多只是养家糊口,村民们手里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人们变得越来越穷。穷就要谋出路。桥仔头三面环山,这是一个避台风的好地方;一面向海,但是自然港口非常之小,在无台风之时,最高峰也就是能停个几十条船。以前还有一个沙滩,停船方便。三面环山,一面向海,这在农业时代,是很好的地理位置。但是进入工业时代,这仅有的优势便也体现不出价值。渔业经济的落后,只能靠工业发展。所以到了爷辈及父辈一代,开始背井离乡,到发达城市谋生。为提高本地村民生活水平,那发展本地经济就成了父辈那一代村干部的重要工作,招商引资,带领村民脱离贫困。
年桥仔头第一个招商引资项目鲍鱼养殖基地,汕尾红卫鲍鱼养殖有限公司进驻,投资约万,创造劳动岗位约20个。
年桥仔头第二个招商引资项目人工码头(千吨级),由汕尾市交通局投资兴建。至年建成,取名为“东洲港”。在建造过程中,也为村里创造了不少工作岗位。当初想定位为油品转运码头未成,同时汕尾无工业腹地,致使该码头几次转型都未成功,荒废了将近十几年。直到年石奇珠、杨绪松当选汕尾市政府领导,汕尾经济水平逐步上升,东洲港码头才有经济价值利用之地,转型为水泥、工业原材料转运码头。
后来钢结构加工制作工厂、对虾养殖场、虾苗培育场项目接二连三的进驻。但是因为没有人口红利、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方式不发达及医疗教育设施条件落后,村民们纷纷外迁,赶上城镇化的大潮,迁至城镇生活,去享受更好的医疗与教育条件。从没有硬化路,借助建设国防路的机会,将水泥路修到村口,而有了一条两车道的混凝土道路。从没有养殖场,到90年代引进第一个鲍鱼养殖场,这在当时的红海湾是数一数二的。村民有了就业,生活得到了改善。
参考资料
·1.汕尾环境空气质量连续两年排名全省第一.南方网.-03-07[引用日期-10-27]
·2.汕尾-百度百科.百度百科.-08-25[引用日期-10-28]
·3.汕尾市军民抵抗日军第三次入侵纪实.南方网.-07-27[引用日期-10-27]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