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望大安境内东北面威武磅礴的狮仔嶂,主峰宛如狮头,昂首北望,山嵴形如狮腿,红褐色高岭土裸露于山体表层,犹如赤色雄狮卧于山峦之巅。
山脚下,圆筒式的新寨掩映于绿树翠竹之中。寨前,平畴百里,近处有小山相向,一形似雄狮,一状如大象,构成了“狮象把水口”的独特地理景观。
新寨始建于康熙三十年,以建造者黄继显父亲的名字“和安”命名为“和安里”。新寨黄氏族源出石寨,故又称新寨。
高达丈余的城墙,古老斑驳灰黑相间布满用于防御、对外射击的枪眼。内侧地基地上高约16米13层的城墙横截面呈梯形,越往下越宽,从下至上,构成了不同层次的环寨墙道。墙的最下边用坚硬石头铺筑,厚实坚固。墙基与民居空出宽1米的环墙寨巡逻路道。
寨门按后天八卦的方位设定西、南、北三门。正门为西门,门上有牌楼,上匾
“和安里”三字浮雕凸现,寓“和睦安居”和“兴盛平安”之意。有趣的是,正门、家庙大门成一直线,远对河西镇境内旗山和剑岭(乌面山)两山峰之间。门联曰:“左映旗峰迎瑞气,右临剑岭发祥光。”南门匾书“洁齐”二字,门联曰:“瑞蔼南宫开泰运,光迎东井唤昌期”。北门匾题“阳德”二字。门联曰:“英风特著于西蜀,正气常存呼北门”。
寨墙外原有雕楼八座,其中六座位于三门左右两侧,延伸出墙外2米,墙环道可达八座雕楼。周围底圾平展,四周的动静尽收眼底。所有的窗口视野一致并互交,不留视野死角,如全寨三个寨门关闭,则固若金汤。
明清时期,海陆一带倭患严重,盗匪猖獗。富甲一方的新寨,居然没有倭盗敢前来袭扰围攻,其威名由此可见一斑。
寨内建筑以“五马拖车”的黄氏宗祠为中心点,前有开阔的广场,后有一前一后两栋“九间楼”横列,每栋高二层,各有九个房间。宗祠左右两侧“八间厝”民居横护,并与“九间楼”之间留有两块空地,谓之“龙眼”。四周环寨墙而筑的民居环包围护,组成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宗祠的主体建筑以一座三进大厅堂为中心置于中轴线,主体两侧分别各有两座“九间学”纵向排列,以“火巷”与主座隔开,最外侧再加建“火巷”“排屋”围合,使之成为一座庞大的独立单元。
寨内庭院排列有序,整齐划一,三街六巷穿过其中,分隔适中得体,动静相宜。前后门庭与左街右巷相连相通,虚实结合。民居建筑材料以三合土为主,墙体大多采用俗称为“金包银”的砌法,即三分之一厚的外皮墙体,用砖或石砌,三分之二厚的内墙体,用土坯或夯土垒筑。村人说,建寨时黄继显之侄黄德星已以正四品的官衔出任广西梧州知府,故按封建朝代“四品官厝”的规格,每间房离地面1.2米以上全部漆成白色,之下一律漆为墨黑色。
纵观寨内所有建筑,相互有呼有应,有聚有合、有大有小、有主有次、有里有外,组合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恢宏的气势,聚而不乱、分而不散、规整中有变化、变化中有秩序,呈现一种群体的和谐与平衡。
圆型自古是“幸福”、“美满”、“走运”的象征,新寨黄氏族人出于家族对外防御安全的需要以及同一家族共同居住生活的需要,以“聚族而居”的观念,采用距离的点线关系成功地把家族建筑群体凝聚在一起。同时把各家庭划分为相对独立的生活空间,显得完整而宁静,体现出大家族融洽亲合,富有浓厚的人情味,适应了大家族伦理秩序的的巩固需要。
石崆箜位于狮子嶂东北部,距新寨约2公里处,山水清幽,怪石嶙峋,山泉长流不息,水清甘可口,长饮可葆鹤寿童颜,据说左右二涧可验天气阴晴,故名“灵泉”。为大安古八景之一,诗曰:“狮嶂灵泉出一河。”
清雍正三年,一僧人自广州花都而来,自称“生在花锦地,死在灵泉寺”,奉师傅之命前来灵泉建寺。新寨人想起地师之言,对建寺极力支持,出钱出力,籍此完成
“学堂、祠堂、庵堂”配套体系。还特地从五台山定制一口大铜钟。据说,该铜钟极沉极厚,声传10里,音清而绵。大铜钟毁于“文革”。《县志》记载:“清雍正乙巳三年(公元)在狮子嶂下石崆峒,由僧嘉会所募建灵泉寺”。
(作者:梁水良摘录)
来源:今日陆丰
商家推广: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