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陆丰特产
陆丰旅游
陆丰房产
陆丰天气
陆丰新闻
陆丰招聘

他以联为药住甲子一条繁华的小街里

加.报料你身边的事

胡豪授权发布   

认识老人,是因为对联。

  

2013年,老人在惠阳举办《新闻联说》作品集首发式,我有幸参加。三年之后,老人在陆河县举办新闻联说十周年研讨会,我又应邀到会。他的“新闻联说”目前有两种方式:一是“每日要闻一联”,侧重国内外当天发生的重要事件;二是“新闻人物每周一联”,专注每周新闻报道的公众人物。从年2月至今,老人已创作“每日要闻一联”、“新闻人物每周一联”总共已有多副。   

老人写的对联,绝大多数是针砭时弊,像匕首,像投枪,总刺得某些人心里不舒服。《中国楹联报》曾开辟过专栏,选发过一些他的作品。因为他的对联,多是对社会现象提出的批评,言词犀利,喜笑怒骂成文章。这对于以弘扬正能量为主的中国楹联学会会报来说,似乎有些不合时宜。总编建议他多写一些弘扬正能量的稿件,说这样报纸才更容易采用。否则,不方便再开专栏编发。然而,老人一如既往,并没有因为报纸冷落他而灰心丧气,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在楹联论坛上盖起了“中国联界第一高楼”,让海内外的联家们为之侧目。对于那么一个年愈古稀的老人,依然精神矍铄十余年坚持做一件事,我觉得有点儿不可思议:是什么支撑着他,一天不落地坚持这么多年而从不间断?

  

我忽然想了解一下老人。

 

和老人交谈的时候,我提出想到他的家里去看一看。加完陆河县创建中国楹联之乡的启动会,老人带着我们去了陆丰市甲子镇。

  

从陆河到陆丰,海拔逐渐降低,渐渐地没有了高山,而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树木也不很高大。一路上,我们和同伴鸿燕相互交流着一些看法。觉得陆丰的经济与珠江三角洲相比,是有着一定的差距的。

  

老人向我们介绍,这儿是中国沿海最大的制毒贩毒基地。该地某村支书牵头的窝案被中央禁毒委列为一号专案。敢拿枪支武装反抗缉毒的大案就发生在这儿。老人一提醒,我才发现,沿路的建筑物上,到处是禁毒标语,就像当年内地到处刷着计划生育的宣传标语一样。

老人的家在甲子镇一条繁华的小街里。那街道也真够狭窄,顶多五六米宽,似乎晾衣竿就可以够到对面的窗户。街里面见不到一辆汽车——那街道简直连一辆汽车的宽度都不够——双轮电动车成为街里人的交通工具。老人只有一间门面房,隔出一个一米半宽的狭窄过道,通往后面居住的房间,另外一大半租赁给别人当商铺。进门的时候,要侧着身子才能进去。进门之后,有一个小小的院落,院落后面,是一间三层小楼。老人说,儿子在外地做生意,平时只有一个人在家居住。“汕尾市楹联学会”的牌子就挂在老人门面房上面二楼的书房里。书房里,图书多得让人惊诧,真的堆成了“书山”。老人说,那些书籍大多是楹联方面的书籍。他自己一生的积蓄,都用来繁荣楹联文化事业了。平时邮寄给我们的《汕尾楹联》,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老人打电话通知了镇上的几位联友,带我们游甲子港。登待渡山,临甲秀楼。远眺瀛江,风景如画。

老人介绍说,甲子镇以前是非常红火的大镇,当年靠码头发展起来的。上世纪八十年代,这里就灯红酒绿,夜夜笙歌。然而,当地政府并没有抓住发展机遇,随着港口的衰落,现在的甲子镇明显地落后于珠江三角洲的其他地区了。这也是当地毒品猖獗的一个主要原因。“老百姓得吃饭啊!以前都是外地人到我们这儿打工。现在,我们这儿的人反而要跑到外地去打工!”谈到这里,老人叹了一口气。

一路上,经常可以看到老人及众多联友们留下的对联。然而,保护得却不怎么样。尤其是环境,可以说是脏乱差。面对这些,老人有些痛心疾首。

老人介绍,自己虽然是汕尾市楹联学会的会长,其实学会地址就在自己的家里。相关部门并没有为他们提供一点儿帮助。相反,楹联学会并不像其它文学艺术团体一样挂靠在它应该挂靠的单位。他多次找相关部门协调,相关部门的领导都推三阻四,不屑一顾。最后,还是靠一个老关系,挂靠到了一个并不相关的政府部门。

  

生活在社会的最基层,老人见到的“个别政府部门”不作为现象太多了。正因为看不惯社会上的一些腐败、不作为等现象,当了一辈子医生的老人,在退休之后,竟然拿起笔来,专门写一些批评对联,想通过这些对联,来唤起世界的觉醒。因此,老人写的对联,大多是针砭时弊的。“当年我是用医药来治疗人们的肌体健康。退休后,我想学鲁迅,用纸和笔来唤起人民大众的觉醒,——我要以联为药,来医治社会的顽疾,消除人们的病痛!我是不是有唐吉诃德挑战风车的感觉?”面对老人的问话,我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回答。

  

游完待渡山,老人开始安排酒店,并吩咐其中一位联友再约几个人陪我晚上喝酒。这时候,鸿燕悄悄地暗示我说,咱们晚上别在这里住了。在老人家里时,她看到老人向一位朋友借钱了。我吃了一惊,说怎么会呢?鸿燕说是真的,先前老人打了个电话,不一会儿那位朋友就过来了,给了他一叠钱。中午吃饭的时候,剩那么一点儿饭菜,老人也把它打包,说粒粒皆辛苦,不能浪费。你看看老人为了楹联事业的发展多么艰苦,我们怎么好意思再给他添麻烦?

  

我回忆了一下,确实是这样,便向老人辞别。老人很是诧异,说已经约了几位朋友,晚上要好好聊聊的。怎么说走就走呢?他已经安排人预订了旅馆。对于他的好意,我表示心领,推说报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能耽误得太久。几位联友也纷纷挽留。我和鸿燕却坚持要走。老人苦留不住,便从柜子里取出两盒茶叶,送给鸿燕。又拿出一瓶泸州老窖,说是儿子给自己带回来的,让我带着喝。几经推托,老人生气了,说我把你们当作自己的孩子看待,你咋这么见外呢?没有办法,我只得收下了老人的一片心意。

  

坐在候车室里,我打开相机,回看着在甲子镇留下的一张张影像。看着看着,我觉得鼻子一酸,泪水就悄悄滑出了眼眶。鸿燕看到了,吃了一惊,问我怎么了。我说没怎么,海风吹的。心里却在为老人对楹联事业的执着而感动。我想,有这样执着的老人,何愁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大业?忍不住对老人居住的方向深深地鞠了一躬,而后对鸿燕说,走吧,上车!

  

如果你是联友,我不说想必你也一定能猜得出老人的名字。对的,他姓胡,单名一个“豪”字,——“豪杰”的“豪”,“豪迈”的“豪”,“豪言壮语”的“豪”!

该文拟发表于《中国楹联报》年第一期。作者邵俊强,《中国楹联报》社副社长。文章个别细节虽不是很准确,但因为作者的意图是良好的,也就不想要求其更正什么的了。——胡豪附记

“我要以联为药,来医治社会的顽疾,消除人们的病痛!”

赞赏

长按







































鍖椾含娌荤枟鐧界櫆椋庢渶濂?
鍖椾含涓鍖婚櫌鏄亣鐨勫悧


转载请注明:http://www.lufengshizx.com/lfzp/6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