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家乡碣石玄武山就是这么一座山,它虽只是一座多米小山坡,但因其南麓建有一座“灵声远播”的元山寺而享有盛名,成为东南亚、港澳台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同胞及粤东地区善男信女朝拜的释道合一的名山。
玄武山濒临南海碣石湾,是陆丰碣石全城最高处。山中元山寺始建于南宋建炎元年(公元年),原名玄武庙,至清代因避康熙玄烨的帝讳,改为元山寺,已有多年历史。该寺坐北朝南,依山递建,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有山门、前殿、中殿、正殿、配殿、厅堂、院落,左右庑廊、方丈厅和僧房等大小99间,寓意吉祥长久。
庙宇结构严谨,重斗叠拱,高脊飞檐,琉璃彩瓦,雕梁画栋。其外墙都镶嵌着传统瓷贴画,每幅画千姿百态,惟妙惟肖,色彩鲜艳,流金溢彩,内容也丰富多彩,除了取材于中国历史经典故事,如“三国演义”、“西游记”、“东周列国”和《八仙过海》等,还有描摹飞禽走兽,花鸟虫鱼,把古寺装饰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既具有浓郁的地方宗教文化特色,又体现了明、清年代的建筑风貌。
元山寺的正殿供奉玄天上帝神像和释迦牟尼佛像,这“佛道合一”的特点,世所罕见。据史书,明太祖朱元璋信佛重道,又因驻碣石卫的官兵多为北方人,崇信北方的武神,元天上帝便成了元山寺的主神。民间传说,元山寺供奉的元天上帝,是从武当山飞来的武神。寺内现有"武当飞来"的牌匾。至清代,皇帝则实行抑道扬佛的政策,道教地位衰落,下旨全国各地,致使许多道教宫观被关禁或毁损。但碣石地处天涯海角,卫城总兵只是做做表面功夫,在元天上帝的神像前,再供上一尊释迦摩尼佛像,也表称“正祖宗支,释宗正裔”,与相符当时朝廷的旨意。这就是元山寺释道汇流的缘由。
元山寺在海外华裔、特别是广府语系和闽南语系的港澳台同胞中享有盛誉,是一个辐射半径很远的以“保外乡”著称的古寺。寺内供奉的玄天上帝,据说在神界中,其地位处于玉皇大帝,属于“亚帝”,天下诸神都归这“亚帝”统辖。从粤东出海越洋的老华侨认为,其他的神明是不能过海的,而玄天上帝则能过海越洋保佑他们,所以他们下南洋时都会带着玄天上帝的香火、令旗及三色符到异国他乡供奉。
明清时期,玄武山佛祖灵声载道远播,上至皇帝,朝廷高官,下至地方重臣和社会贤达,都为这座古庙题字赠匾,更加提升了元山寺的灵声广播,使之成为粤东地区香火最鼎盛的庙寺之一。现元山寺正殿悬挂有明清时所题匾额40多幅,其中蓍名有清朝的林则徐的匾额“水德灵长”,刘永福的题匾“灵声满道”,慈禧太后亲书,同治穆宗皇帝钦赐的匾额“威宣岭表”。
玄武山不仅是一处宗教圣地,还是一处旅游胜地,每年都有百万人次以上游客、香客前来观光游览。山中有福星垒塔、古戏台、三台保障、麒麟石、起龙岩、龙门石、四美亭等多处古迹美景,绿荫小径,梵音清越,景色幽雅,美不胜收,令人流连忘返。其中古戏台是广东省历史最久、规模最大的庙宇戏台,始建于明万历年间,清乾隆十五年重建,戏台高1.5米,宽22米,造型古朴,气势雄伟,建筑艺术精湛,人物花鸟虫鱼等各种木雕石刻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戏台正中悬挂的“台阁文章”牌匾是清光绪乙未年探花李文田所题写。福星垒塔始建于明万历年间,为八角形三层阁式石塔,年12月被炸毁,年重建,因塔建在玄武山的最高处,是陆丰八景之一的“碣石观海”。登塔远眺,浩翰的南海,波光鸥影,帆影点点,海天一色,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起龙岩、龙门石,麒麟石、四美亭、三台保障碑台、自得居等环布在福星垒塔周围或在苍榕和绿地簇抱之中,给人一种名石、古迹、美景总相宜的感觉。
古人有首玄武山的“八景”的诗:“玄武三台景色鲜,玲珑宝塔接云天。三台拱北长保障,四美流传永固坚。麟石嵯峨移古迹,龙岩淑滞起人贤。清居自得堪容喜,水秀山明出自然。”今天读来,依然能让记忆中玄武山的“八景”的形象鲜明起来,元山寺的缭绕的香火,清脆的佛乐也似乎穿越而来,让我有一种置身于玄武山幽静的环境之中……
图片来源:小吖琪微笑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