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 拥有1.45万人口的博社村是南方典型的鱼米之乡,民居密集,地方富饶,但令它闻名的却是“第一毒村”之称。
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村民受暴利影响,铤而走险从事毒品犯罪活动。数据显示,年陆丰的人均GDP仅是全国人均GDP的三分之一,广东人均GDP的四分之一。制贩毒在博社村一度被视为“谋生之道”。
随着冰毒制作技术和原料的流入,博社村从运输、贩卖的毒品集散地逐渐演变为以制造冰毒为主,存在“产供销”链条的毒品制造地。被列为“涉毒堡垒村”的博社村,给当地乃至全国的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人民身心健康都造成了恶劣影响。
近几年,随着禁毒整治工作的全面开展,博社村的现状得到了明显转变。“以前部分村民对禁毒工作有抵触情绪,现在非常配合,还主动提供涉毒线索,劝说涉毒人员自首。”博社村党支部书记蔡龙秋说,4年多来村内再没发现过制贩毒现象,有村民闻到酸味以为是制毒向村里举报,最后发现只是有人酿酒,这一事件从侧面说明村民禁毒意识的提高。
除了禁毒工作之外,网格化管理、制定村规民约、重编门牌号码、安装视频监控等规范措施也相继实施,博社村村治混乱历史宣告结束。
南都记者了解到,在省市县三级党委政府财政投入和社会捐赠的支持下,自以来共投入帮扶资金多万,主要用于电网改造、后山公园、老人活动中心、烈士纪念碑、道路铺设、排污排洪排灌沟整治和学校建设等项目。年12月份开始的新农村建设项目正在建设中。
“以前走过的小路都不认识了,大街小巷也有很多禁毒的警示牌。”当地村民蔡女士向南都记者表示,村里近几年发生了显而易见的改变。
博社村新修了两条进村公路,拉起现代电网,小学和幼儿园翻新扩建,水利沟渠得到重修疏通。一度被毒品污染的水土经过3年净化后养殖业慢慢复兴,曾经遍布制毒窝棚的海边滩涂已被改造成了大片虾塘。
蔡龙秋告诉南都记者,最大的改变在于村民的内心,不再有“一夜暴富”和“涉毒致富”的想法。“现在村里的人口为多人,有多人外出务工、做生意,在珠江三角一带的占多数。”蔡龙秋说,目前村里养猪、牛的有50多户,养虾、蟹、鱼的有80多户,一切都向好的方向常态化发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