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厨房里一阵阵若有若无的笋虫粿香,透过门缝,飘进书房时,鼻子告诉我:秋天又悄然来了!这一刻的判断,从来都是准确的。小城的时间是以味觉作为刻度的,就如笋虫粿是立秋的时间标签。
为什么用笋虫这种让人略带反胃的名字,命名这种小吃呢?我想,或许跟笋虫本身是一种纯天然野生食用昆虫,长期靠吸吮竹子的液汁和吃竹子长大,炒熟来吃非常美味有关吧。相比于潮汕其它地方叫这种粿为“尖米圆”,我更喜欢小城的人们把它叫做笋虫粿。对我来说,笋虫粿这个名字,有一种竹笋“新鲜干净、洁白如玉”的意味。
笋虫粿,是用大米浸透,滤干水分后,碾成粉,再加水揉成粉团,搓成五六厘米长的小条状,中间大两头尖,形状有些像以前挑担用的“尖担”。中间部分,与筷子相差无几。大了不行,口感显淡;小了也不行,怕是煮后成了米糊。若是大米质量好,则搓出来的笋虫粿显得莹白;否则,会呈现一层浅浅的黑色。
由于笋虫粿中间部分的米粉偏厚,如若不在佐料上下些功夫,显然,口感是欠佳的。小城人们常下的料,主要以鲜为主:鲜虾,鲜瘦肉,鲜肉丸、鲜肉卷,鲜车白……佐料种类也不是越多越好,多了味道杂乱。做法也很简单:先把水煮沸后,再下笋虫粿,熟透后再下佐料。佐料香味散发时,便可以上锅了。笋虫粿上锅切记配以若干芹菜,主要用于调出佐料的鲜美。这样一碗工序虽是简单,却是异常鲜美的笋虫粿便诞生了。它的产生,绝对能让你的食指大动。
小城街头巷尾常见的是粿条,它的爽滑嫩白总能成为小城人们餐桌上的主要角色。但是笋虫粿却有着不伤身体的优点,因为它不像粿条那样是蒸的,潮汕人讲究肠胃欠佳不宜吃蒸粿类的东西,粿条就是其中之一。而笋虫粿,是下汤煮的,不伤肠道,老少咸宜。然则,对于追求舌尖上更为极致享受的小城人们来说,粿条的爽滑弹性显然更受欢迎。因此,口味偏淡,佐料要求较高的笋虫粿,平时小摊上是难得一见的。只有秋风起,街弄才出现笋虫粿的踪迹。
乡下老家,并没有这种习气。即便是粿条,也不是能常吃到。小时候,母亲找窜村小贩,用1斤大米换1斤粿条方式换成粿条,以便丰富我们一直单调的饭碗,虽然缓解了我们有些发绿的眼睛,却换来父亲对母亲不会过日子的埋怨,甚至因此口角。
在小城工作后,随着马齿渐长,我也忘记第一次见到笋虫粿是什么时候,第一次吃上又是什么时候。事实上,平日里,我也是极少吃,甚至偶有经年没吃上。而家里的小朋友,对于买回的笋虫粿,对其形状略感讶异外,其余,则是一点兴趣都没有。
生活啊,总有一些东西,人在它身上所寄予的东西,远远超过它本身——如同笋虫粿。我们或许可以这样想,人生不能急,可岁月却是一直催:每年立秋,秋意刚至,能吃上一碗简单鲜美的笋虫粿,终究还算是给自己的生命加多了一个“立秋”的刻度。
三甲热闻
甲子飞蛾岭,摩托车追尾后,车子成这样...
这些不是毒品却胜似毒品,多人大意致终身瘫痪!
甲子五十米大道,一男子装作打电话,然后......
涉毒逃犯卢某,被抓获!
陆丰城区启动明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工作
本刊部分内容部分自于网络和网友报料,由今日甲子进行整理编辑,所有权利属于原作者及原出版单位。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