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蔡金针近照
金针为人、为文,皆有些“憨气“。而这股“憨气”,正是潜心研究、著述之人不可或缺的特质。他在20多年里收集了一千多种报刊,这为他走地方文史、民俗创作方向奠定了基础。金针的作品不仅散发着浓厚的本土历史文化气息,更呈现出他二十多年来有意识的积累沉淀,如他一直致力于收集地方文稿、地方掌故、家谱族谱等。这些沉淀,现在看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而最具价值的则又是他的那些散发地方文史民俗风采的创作。所谓地方文史民俗创作,简要言之,即以地方历史民俗文化意蕴奠其底,原生态的民间生存形态贯穿其中的创造性写作。
读金针的这些作品需要细细品味,如果视线仅仅粗略地从其引述的资料上滑过,就无法领略其内涵的深度。
他的叙写本地景物风情的作品的一大特色便是以诗为题记,以诗词入文。翻阅他的《莲峰叠翠》《双帆挂影》《瀛岛归云》《甲石回澜》《星楼晴望》等状景散文,不难发现,金针在状景中所体现出的深厚的民俗文化的学养根基是不可忽视的。如写《莲峰叠翠》,以“嵂崒高峰半壁天,亭亭翠色弄晴烟。几回想像嶙峋意,好似华山千叶莲”入题,此诗是清康熙辛酉科举人郑雷震所作的《瀛江胜迹八咏》之一。“莲峰叠翠”中的“莲峰”,即是清乾隆十年《陆丰县志》记载的甲子八景之一的“海甲莲花山”,位于陆丰甲西博社海甲山脉中的莲花峰。全文旁征博引,信息容量之大令人应接不暇。他写《五马渡江》,以“登瀛坊下水淙淙,五色骅骝向碧江。隔岸悲鸣化石去,春深苔藓长银鬃”入题,引证甲子《范氏族谱》中记载的《石帆甲子门八景》,“六十甲子欄、潮来人字水、双帆挂海岛、五马渡江边、仙人踏石迹、海甲莲花山、西峰藏古寺、雷庙镇天堂”,其中一景“五马渡江边”下面注明“在待渡山下”,即在学士石“登瀛”摩崖石刻下面。从而引发“五马渡江何处寻”的感慨以及五马渡江这一景的毁灭关乎天灾人祸的现实思考。寓意深远,富有启迪,引人深思。
很自然地,通过作者所援引的丰富的文献史料,我们享受于这样一次接受本地文史知识教育的机会。
众所周知,自从20世纪末以来“学者散文”、“文化散文”倍受推崇,而散文创作中的文史、学养等内含分量已成为衡量作品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的指数。的确,学养和史识是很好的东西,然而在创作中将学养、史识转化为创作的营养却需要一种强大的话语创造力和精神整合能力。这需要一份专心致志、潜心研究的精神力支撑,这也就是我提到的“憨气”。金针恰恰就具备这份“憨”的精神气质。虽然,金针笔力仍稍有不逮,语言略嫌粗糙,但这并不要紧,随着研究的深入,他在语言方面的提高是可以预期的。
这就是说,光有“憨”字还远远不够,还要有学术上的“精”。因为问题往往在于,面对着一个耳熟能详的景观,即便有了资料、学问和观察力,也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一种哲思中进行心灵的重建和精神升华的。更多的情况却是,心灵企及不了那个境界,话语又缺乏文化整合力,那么写作便可能会只停留在景观描写和史料的堆砌的层面上了。当然,我在这里无意说蔡金针在这方面会有多大的成就和建树,会达到多高的水准,我只是感受到了他于此所作的值得北京白癜风医院的疗法治疗白癜风花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