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县在广东省东南部。县人民政府驻海城镇。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一说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置海丰县。南部大海中“水族甚多”,取“临海物丰”(亦有说“南海物丰”)之意,故名海丰。唐天宝元年()曾设海丰郡,乾元元年()废郡。年,原海陆丰地区成立汕尾市,海丰县南部分出汕尾市城区。
海丰县地图(广东省标准地图版)
海城镇
海城镇,海丰县辖镇。县人民政府驻地。在县境中部。因是海丰县城得名。汉元鼎六年(公元前年)(一说东晋咸和六年(公元年))置海丰县治此。明洪武二十七年()筑城,称城夏,附城有溪西、东田、溪望3镇相连。民国11年()冬,在彭湃领导下,拆城墙,砌马路,4镇合称海城镇。桥东,在海丰县城东部2公里,彭湃烈士故居所在,属海城镇。因位于龙津古桥东侧,故名。
新园,在海丰县城东1公里处,属海城镇。年海城镇从第二居委析出,因为它在河园的土地上诞生,就命名为新园。
东门头、西门、南门、北门,属海城镇。海丰最先的县城是在城东上埔,元至正末年废。明洪武三年(年),陈规任知县,在城北(医院)筑建城池,纵横各40丈。24年后的洪武二十七年(年),官任千户所的马贴木,奉都指挥花茂之命,重建新城。城高2丈,周围丈,雉堞处,辟4门,上有敌楼;城外环以池,深宽各1丈。辟4门,就是整座城兴建四大城门。故海城有东门头、西门、南门、北门等地名。
云岭,在海丰县城西部1公里,属海城镇。因在大云岭(现多称为大面岭))脚下,故名。大面岭,因山体西北面宽阔,呈梯形状,故俗称大面岭。该山来龙发源于银瓶山之南脉,纵向绕过青年水库,起伏蜿蜒于十二嫩(山峦),络绎至县城西北郊始作横向延伸,群峦攒聚叠起,山势腾挪起伏,峰巅均呈圆尖状。云烟缭绕之际,满目葱茏苍蔚,构成县城西北的一道天然屏障,故又称云岭。
莲花山,原海丰县辖镇。在县境西北部。原镇政府驻总寮。因处莲花山下而得名。年设莲花山公社,年改区,年建乡,年撤乡改镇,年撤莲花山镇并入海城镇。总寮,在海丰县城西北6公里。原莲花山镇政府驻地。年,来银瓶山采矿者在此搭茅寮居住,年成立海丰银瓶矿站,遂成聚落,故名。埔仔峒,在海丰县城西北18.5公里,属海城镇。村处四周环山的峒(垌)田中,村地原为草埔,故名。
伍狮垭,在海丰县城西北3公里,属海城镇。明末清初村民由福建泉州迁此,因村南侧有五个形同蹲着的小狮子的小山而取名。
顾莲峙,在海丰县城西北7公里,属海城镇。明末村民从福建漳州迁此,原村建有一座石门楼,楼顶横匾刻有“顾莲峙”,对联为“门顾莲峰添瑞气,苞称仁里永流芳”。因大门直向莲花山主峰,故寓意借莲花山之雄伟气势,扶持村之安盛而得名。
附城镇
附城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中部。镇人民政府驻东笏。因处县城附近而得名。年属海城区,年分设附城乡,年撤乡改镇。
东笏,在海丰县城东南3公里。相传明万历年间(-)陈氏从陆丰南塘东山迁此。处县城东郊、唐、宋时为和丰洋边低洼草地,俗称东笏。
鹿境,在海丰县城东南4公里,属附城镇。据传南宋嘉定年间吕青冈、蔡道山、岳婿两人一日出游,发现龙津河下游离海丰县城(现上埔村)五公里处,有一被丽江水包围的长方形山麓。东南(偏西)走向,长约五公里,宽约三公里,东边高山长有杜鹃花,每逢春天时节满山映红,俗称“红花山”。遂决定在此定居,开基之日偶见二鹿嬉戏于山中,颇觉景象迷人,即兴命名“鹿境”。
新山,原名鹿山,在海丰县城东南4公里,属附城镇。相传南宋建村,时山有鹿,名鹿山。年曾设三新乡,改新山。
道山,在海丰县城南5公里,属附城镇。明朝中叶村民由福建莆田迁此。原此四面环海,村西侧山上住有盗贼,故当地群众称为“盗山”。建居后为雅称改为今名。
圆山,在海丰县城西南5.5公里,属附城镇。明朝中叶,村民从本县联安镇优冲迁此。因此处原属海滩,村聚落沿小山成环形分布,故名。
埔下,在海丰县城南郊,属附城镇。南宋时村民从福建移居此处,为叶、谢、吴、施、林、黄、王等姓居住。因村建在一长方形的荒埔上,故取名埠霞,后因谐音改称埔下。
兴洲,在海丰县城西南5.5公里,属附城镇。明中叶黄树巴、张寅洲由福建迁此。建村时取两人之名为巴洲。后村北一溪建有拦水陂,曾一度改称陂洲。解放后为增进多姓团结振兴村庄而易名兴洲。
联西,在海丰县城西南3公里,属附城镇。因地理位置属县城西面,故取名联西。
城东镇
城东镇,海丰县辖镇。在县境东部。镇政府驻上埔。因处海城东面而得名。年成立城东公社,年改区,年建乡,年撤乡建镇。上埔,在海丰县城东1公里。城东镇政府驻地。据传原为施、王、郑氏居住,后迁走。南宋景炎元年()黎、叶等氏迁入。村后东山地形生势亦向西南起伏绵延,好似象鼻伸入低洼港地喝水之状,这一天然气势,称为“象地”。由于古时尚未开发,“象地”绿草生葳,遍埔如茵,故曰“象埔”,后取谐音改上埔。
名园,在海丰县城东2公里处,属城东镇。于东晋时开始有人家于此居住,因地处龙津河上游,水源充沛,故昔时称“泌涛园”。但人们谐音而称“陂头园”,建国后,因与桥东村同一辖区而称“名东乡”,年析出桥东村、上埔村等设立“桥东大队”,名东遂改称为“名园”,沿用至今。
关后,在海丰县城东北4公里,属城东镇。相传清时有一官道经此,设关卡,村处关卡后面,故名。
安东,在海丰县城东3公里,属城东镇。清中叶从福建省迁移至此。相传有一年村里办喜事,请了举人黄汉宗题匾,横匾曰“按澜独魁”,由于字写得大小不一,远远望去有“安东”字样,故当地人称为“安东”(《广东省惠阳地区地名志》)。又有一说,因地处县城之东,而东方为青龙之瑞兆宜于安静、平安之寓意,古而称其地曰“安东”(海丰县人民政府中科荣获公益中国爱心救助定点医院北京治疗白癜风术需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