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一生
文/郑淑婵
穷
思
变
我爷爷出生于民国四年。那时候的中国刚刚结束封建统治不久,整个社会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大多数农民都在温饱边沿上挣扎。爷爷二十二岁的时候,祖爷爷就去世了。他排行第一,下面有四个弟弟,其中三个未成年,整个家族的重担压在了爷爷的肩上。但他并没有因为家庭变故生活压力而怨天尤人,意志坚强的他,带着弟弟们想尽办法摆脱贫困。
年轻的爷爷不仅身强力壮而且头脑灵活好使,当时我们家并没多少田地,爷爷卯足了劲的种地也养活不了一大家子人。于是,勤劳的他向村里的大户人家承包一些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收成后出售再与东家分成,这样家里可以多一些收入。尽管如此,爷爷还是觉得不满足,他慢慢的开始边种地边帮村里人买卖东西,从中可以赚一些中介费。在做中介的一两年里,他帮人家卖过牛、卖过农具、卖过各种经济作物……24岁时,有一位远房亲戚看他很有做生意的头脑,说服爷爷跟他合作卖酒。一开始,是从别的乡镇贩一些小米酒过来自己的村里卖,从中赚几个小钱贴补家用,慢慢地生意越来越好,小米酒老供应不足。这时候,聪明的爷爷又有自己的想法了,他决定自己酿酒卖,不再去贩别人的酒。至于酿酒方法,他已经在买酒卖酒的过程中学习并悟出来了……
民国二十九年(年),25岁的爷爷以自己的智慧酿出了第一桶酒,并且很快销售一空。从此以后生意越做越好,规模越来越大,小米酒销往附近几大乡镇,远近闻名,家里的长工从一个到十几个……
达
济
亲
年,饥鸿遍野,伴随大饥荒而来的还有瘟疫——霍乱,陆丰在一年之中被夺去了很多生命……在最困难的饥荒年里,我们村的庄稼虽然收成也不好,但家族的人不仅不会饿着,而且还有余力救济周边生活困难的亲戚,爷爷为人处事慷慨大气,困难时期给亲人朋友留下相当不错的印象。
解放前,爷爷的求生存求发展之路虽有些磕磕碰碰,但总的来说算是顺风顺水,年轻力壮的爷爷也把自己的青春燃烧得灿烂辉煌。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三年国内战争的全面爆发,农民的日子已经一天难熬一天了,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谁也想不起喝酒这样奢侈的事了。爷爷的生意也慢慢的萎缩……年,国民党彻底失败了,随着仓皇失措的蒋介石逃往台湾,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时期正式结束了,家里积存的好多国民党时期的纸币也随之变成了一堆废纸……
善
得
报
新中国成立以后,热血的爷爷期盼着在新社会里能够再一次大显身手,施展壮年的才智。可是盼来盼去最终盼来的却是打土豪斗地主。年,全国上下浩浩荡荡对每个家庭进行成份评比。由于爷爷解放前的酿酒生意颇具规模,而且陆陆续续请过十几个长工,还有人说看过爷爷收藏过枪支弹药,与人争过地盘打过群架等,如此“恶行”,戴一顶“地主”的帽子绰绰有余。我们家一下子成为众矢之的,全家人惶惶不安的等着被宣判。就在这时候,曾经受过爷爷恩惠的朋友们出来帮忙说情,长期住在我们家帮着爷爷做事的长工们,也纷纷站出来为我们说话了,正应了那句俗语:“种得善果终有善报”。长工们的说辞很有说服力,我们家最终被评为中农。这个成分评定,使我们家免去了许多灾难性故事的发生。如果扣上“地主”的帽子,爷爷也许就跨不过21世纪了。虽然降为中农,但成份在村里来说还是很高。爷爷种的庄稼常常被村里的“贫农赤农”随意摘走甚至践踏;四叔公刚娶的妻子被人抢走(后来找回);小叔公成年后一直娶不到妻子;爸爸求学求职等困难重重……相信这些与“中农”的成分脱不了关系。爷爷还曾经一度跟他三弟偷渡去香港,但不久又回来了。他的三弟一直待在香港,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敢回家探亲。
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里,全中国的农民都过着一样的日子,大跃进,公社化,吃大锅饭,搞平均主义……在这期间,虽然农民兄弟们干得热火朝天,日子却是越过越难过,每天最大的感受就是饿着肚子勒紧裤头赚几个工分,一年到头也分不了几担粮食……“饥饿”,成了人们最恐慌的话题。饥荒中,人心比铁还硬,人情比纸还薄,道德和颜面已无足轻重。饥荒中,正直善良的人也变得极端自私、残忍……经历过这段时期的人们对饥饿的滋味,刻骨铭心,终生难忘。
再
创
业
转眼到了年,改革春风吹遍大江南北,也吹进了我们后坎这个小小村落,村里热火朝天的搞起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各家各户忙着下田种地,新政策规定农民联产承包所种植的粮食除了交一部分公粮外,剩下的都归自己,农民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摘掉“帽子”后的爷爷此时已经63岁了,但人老心不老,宽松的政策让爷爷创业的心又重新点燃起来了,那时侯村里以集体的名义建了一个“瓦窑”,爷爷是瓦窑的主要负责人之一。
改革开放初期,整个社会百废待兴,很多人住了几十年的房子,显得破烂不堪。于是趁着政策宽松,手头有几个余钱,大家都在折腾着给自家修建新房子,农村的房子一般都是平房,房顶上都是瓦片叠成的,集体经济的“土窑”主要就是制造这种瓦片。在过去,一间简陋的瓦房,曾经是平民百姓家最重要的不动产。它如一件巨大的粗布衣衫,给瓦房里面的人以最简陋的也是最坚实的温暖包裹。瓦片,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承载了我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历史。
我们家在年春修建了一座像四合院的房子,房子很大,大概有两百平方左右,全部以瓦片盖顶。(这座房子到今天还可以住人,而且下雨天还不会漏水,台风“天兔”肆虐陆丰时,但却带不走旧房子的一个瓦片,可见当时这座房子建造的质量有多好)。新房子入住后,爷爷一边负责瓦窑的生意,一边还跟小叔公一起制作豆干出售。豆干生意在村里极有销路,家里收入也越来越好。年,小叔公在村里建了第一座有两层的小楼,虽然面积不大,但却很有特色,楼梯是木制成的,楼顶上还留了一个小小阳台,小叔公在此经营了一家小小的百货商店。
80年代中期,村里的集体经济收入不理想,像“瓦窑”之类的产业大概因为是集体的财产,大家慢慢都失去了积极性,瓦窑从入不敷出到最后无人经营。此时70高龄的爷爷看到了瓦片的市场商机,与亲人们商量后决定以个人名义承包了整个瓦窑,而刚初中毕业的大哥也成了经营瓦窑的主力之一。
忆
往
昔
我记事以来,爷爷一直都住在瓦窑附近的房子里,瓦窑附属的面积很大,爷爷在里面种了很多经济作物。我小时候,最幸福的事情就是跟姐姐们去瓦窑附近的园子里玩,园子里种了很多冬瓜南瓜之类的,还有香蕉桃子李子等水果,这些对当时缺乏零食缺乏玩具的孩子来说,都是很希罕的东西,我们常常在那里玩得乐不思蜀……
因为“瓦窑”的生意经营得不错,年,稍有积蓄的爷爷与两个弟弟在新郊区里扩建了三座新房子,当时村里人都在评论说,我爷爷兄弟几个在当时改革开放不久就能拥有自己的新房子,是非常了不起的。只是接下来的几年里,村里新兴起了小洋楼不再需要瓦片,“瓦窑”的生意也慢慢淡了下来……
爷爷老了,不再经营生意了,他需要家人的照顾,不能再住瓦窑的房子了。年,八十高龄的爷爷退居二线回到了家里,人衰老了,智力下降了,脑筋不好使了,脾气也暴躁了。晚年的他还得了“老年痴呆症”,整天絮絮叨叨自言自语的,一开口都是解放前的故事,在他的记忆里,也许那是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日子,所以没齿难忘。
爷爷的一生是创业的一生,他一辈子兢兢业业,勤勤恳恳,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创业上,给我们的子孙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然而,在他所经历的年代里有太多的社会变革,让人们无所适从,人的命运与社会的变革、时代的变迁息息相关,却无法超越……
年的岁末,92岁的爷爷寿终正寝与世长辞,永远的离我们而去了。这些年来,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他,今天,谨以此文记念我们勇敢创业的爷爷!
年12月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