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广东文学“本土叙述”的苏醒
(此文为广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大课题《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阶段性成果,原载年第5期《小说评论》。)
[作者简介]:江冰,广东财经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并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华文创意写作协会副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广东省中国文学学会副会长、广州市文艺批评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委。入选新世纪本领域最有影响的35篇论文、中国作家协会新锐批评家、广东省十大优秀社会科学科普专家。著有《浪漫与悲凉的人生》、《中华服饰文化》、《新媒体时代的80后文学》等。
[编者按]:江冰教授近十年来一直致力广东文学“本土表达”的理论阐释与推广,年在出版了本土文化与本土文艺创作随笔集《这座城,把所有人变成广州人》一书后,更是与广州市社会科学联合会立项重大课题“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开展“本土化”深层次研究,本文则是阶段性成果之一。作者从佛山作家吴学军,深圳作家吴君,广州作家张欣,潮汕的陈崇正,陆丰的陈再见等这些广东本土作家或“新广东人”作家作品中,揭示和阐述了这样一个文学现象的存在——广东文学“本土叙述”的苏醒。进而指出:“在工业化时代,在互联网时代,在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重新理解自己的故乡,重新回望自己的故土,重新审视本土文化,重新寻找广东本土创作的‘出口’,重新站到中华文化的前列,重新为21世纪的中华文化崛起贡献力量,正是广东地域文化‘本土叙述’的最终指归、动机所在、愿望所系”。
我一向以为,广东文学在近三十年以来,对于本土文化的表达相当薄弱,尽管在上世纪90年代女性文学中有一度领先全国的“都市表达”,但就广泛意义的地域文化表达上,无法跟上欧阳山《三家巷》、陈残云《香飘四季》和秦牧《花城》等文学前辈的步伐,与“北上广”的经济地位落差极大,长期在全国地域文学表达方面处于弱势。就此意义上说,张欣、吴君、吴学军、陈崇正、陈再见的几部近作,既是一次地域文化的成功表达,也是广东文学的一个重要收获。我将几位作家的努力视作具有标示意义的广东本土叙述意识的苏醒与坚持。
一口气读完吴学军的长篇小说《西江夜渡》(花城出版社年8月出版),平添意外惊喜。作品有人物、有情节、有冲突、有地域特色。可以说,篇幅不长,却具备了长篇小说的各个元素,而且作者控制的比较好,对现代读者的阅读习惯有比较好的把握:张弛有致,繁简有序。抒情处,分寸恰到好处;情节点,果断把握节奏。犹如,传统戏曲中小乐队里把握舞台节奏的首领,拿捏到位,把握火候——这可能是小说好读的关键所在。关于长篇小说,论述很多,一种说法我记忆深刻:好读并有益。当然,这是一个基本的要求,尤其对于一般读者来说。作家吴学军做到了这个基本要求,并在此基础上,给予我另外一个意外,即对佛山地域文化的本土表达。
(长篇小说《西江夜渡》,作者/吴学军)
应该看到,吴学军具有本土文化表达的自觉意识。《西江夜渡》的定位是“一部抗日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故事依托于佛山南海的历史文化背景,再现了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珠三角的抗战传奇与风土人情。”(作品扉页内容介绍)需要进一步肯定的是,这样一种“依托”的艺术表达并非简单地方背景的交代,而是将佛山南海极富地域特色的山川地貌、民俗风情、历史渊源与当时的抗战形势、小说的情节发展,比较好地融为一体。在我对佛山的有限了解中,几乎所有知名的地方文化元素都进入了这部长篇小说:自梳女、武术馆、扒龙舟、九江双蒸、西樵大饼、双皮奶、东坡甘蔗诗、“小广州”、四大名镇,等等。其中,一些地方元素与小说的融合既自然有十分自然地成为小说的有机部分,甚至不仅从外部也从内部推动着小说的发展,成为作品刻画人物、建构背景和叙述动力的有效资源。比如,一开场,女游击队员登场亮相,三个元素交织:中山大学学生、自梳女装扮、佛山武馆徒弟,立刻形成独一份的本土特色,而且不是披上去的外衣,而是进入作品核心情节不可或缺的内涵,与小说传奇紧密相连,并为后面的情节展开埋下伏笔。比如,两次逢凶化吉的武馆同门相遇。值得称赞的还有,作家对佛山山川风貌和小说情节的融合处理。日本特高课的前截后堵,游击队的声东击西,如何在地形道路的选择中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如何在叙述节奏的变化中穿插民俗风情,又如何在更高层次上成为刻画抗战女英雄群像的有效手段?可以说,作家吴学军煞费苦心,匠心独运。没有对佛山山川地势、历史渊源、本土文化的了然于胸,就不可能有一幅抗日战争时期的“佛山风情图画”,就不可能有一尊感人的广东抗战女英雄群像。
(佛山梁园)
所谓广东作家,比较其他省份略有不同,大致有三类,完全本土的;青少年甚至童年迁徙来的;近三十年改革开放以后进入的。他们的创作又可以分为三类:完全本土生长的;本土生长却向北方致敬的;外来入籍却一心向南方致敬的。不过,虽然出处不同,但广东的一个好处是:英雄不问出处,笑迎八方来客,汇集各路英雄。商场如此,文坛亦是。吴学军显然属于第三类作家。作为外来的小说家,吴学军迅速进入本土,进而表达本土,在有效地吸收了影视剧情节快速推进,以及中国传统戏曲情节陡转、以及化繁为简的洗练笔法的基础上,成功地融进本土元素,她的努力、她的方向、她的艺术准则与价值观,我击掌肯定!因为,《西江夜渡》明确昭示:本土元素不但可以成为艺术作品的标志特色,而且可以成为艺术的有机部分。明乎于此,这部长篇小说的本土叙述也就超越了作品本身,从而具有了广东文学界本土表达的特殊意义。
深圳作家吴君小说因为深圳而值得玩味,因为深圳是一个暴发户的城市,快速增长以致欲望快车,天上飞毯以致少有传统。因此,吴君的“深圳书写”早几年就抓住了我的视线。比如,获奖作品《华强北》即为翘楚。小说曲折有致,放弃了知识者精神贵族的往往可笑的矜持和自负,看到了新城市地基上,外来客、新客家、乡下人、揭西人的精神成长与身份提升,他们如何融入城市文明,合乎潮流——这个现象,应该是深圳独有的,至少是最为鲜明和突出的,代表着中国大陆城市起步、发育、成长进程中的“秘密信息”。作家超越自恋、定点探索,敏锐感受,细致入微传达,属于相当珍贵的文学记忆和深圳本土叙述。因为独特,愈加珍贵。
(中篇小说《深圳西北角》,作者/吴君)
根据深圳作家吴君的中篇小说《深圳西北角》改编的电影《非同小可》是深圳题材的有一篇佳篇力作,在近日第24届金鸡、百花奖展映中受到极大北京治疗白癜风需要多少费用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