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尾市6个项目被批准为广东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分别是:陆河擂茶制作技艺;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海丰五福狮舞;捷胜泥塑;碣石麦杆画;陆丰博美妈祖信俗。这些很近又挺远的民间技艺各有什么特点呢?小编特别为大家整合了一下!
陆河擂茶
陆河擂茶是广东陆河著名的汉族小吃,属于粤菜系。客家人的特制饮料,其制作与风味别具特色。“擂”茶的用具是擂持和擂钵。前者取一握粗的樟、楠、枫、茶等可食杂木,长短-4尺不拘,上端刻环沟系绳悬挂,下端刨圆便于擂转;后者乃内壁布满辐射状沟纹而形成细牙的特制陶盆,有大有小,呈倒圆台状。
相传,建武3年(47年)盛夏,马援率军驻守桃花源,不料一夜之间许多将士纷纷病倒,马援卧病石室听取部将汇报战况,忽闻老百姓敬献汤药的禀报,病魔缠身的马援将信将疑地喝下一大碗,只觉芳香沁人肺腑,滋味渐生,遂连喝三大碗,全身大汗淋漓,四肢销微活动竟可奇迹般地站立起来,多日淤积的苦痛,仿佛也随汗水一流殆尽,于是三军皆服,瘟疫大除,从而大振士气,举旗大捷,这种传说有的涉及到刘备,有的涉及到诸葛亮、张飞,但更多的都是提到司马错、马援,也唯有马援一说,可见于历史记载:公元前80年,秦昭王大将司马错屯兵沅水之南,在与桃花源毗邻的长茅岭南阳一带筑城,这是四川、贵州和湖南三地人民往来的开始,民间以擂茶的老祖宗--苦羹的形式流传。康熙时所修《桃花源县志》载马援征五溪蛮……将兵行有纪,鸡犬不惊。于是马援凿石室以安民,民间献擂茶以报德。
陆丰海马酒酿造技艺
陆丰海马酒始创至今已传承多年。由于其酒味芳香、回味甘醇,同时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活性特质,具滋阴养阳、强筋活络、益气补血、健身养颜等之功效,素有“南国一宝”的美称。01年月,被列入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陆丰海马酒一直以来均采用传统手工技艺进行陈酿勾兑。由李氏先祖李宗德始创。因采用当地特产海马及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而得名。据史料记载:从唐玄宗起历宋、元、明、清时期,均作为官庭御酒,至清开始传入民间成为寻常百姓强益身心的饮料。起初是当地渔民出海将打捞上来的海马直接浸泡于米酒中,产生了最初的土浸海马酒。李氏先祖李宗德发现这种土浸的海马酒饮用之后,虽然具有补肾壮阳,调气活血,治跌打损伤等功效,但就是酒中海马腥味极浓,饮用口感不佳,便对其进行精心研制,加入了0多种中药材浸泡于高度精良米酒一年后去渣取酒,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独特的传统手工酿造技艺。
海丰五福狮舞
汕尾市有着悠久的民间狮舞艺术。元明之际,福建福佬移民以及江西客家移民把各地独有的狮舞带到海陆丰,一直流传至今。并经过历代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创新,形成内容十分丰富,形式多姿多彩的娱乐民俗文化。
“煎甜粿、睇虎狮”,每当春节来临,舞狮是最受群众欢迎的娱乐民俗,除夕凌晨子时开棚起鼓,待开门炮放毕,就可以进村参拜神庙、祠堂和到民宅拜年,迎祥献瑞;及至元宵前“刹鼓”结束。以后逢庙会、庆典等喜庆日子亦可出狮活跃气氛。狮班多在宫庙祠堂前的旷地上表演,观众围成一圈观看。传统的舞狮除道具形状不同和角色多寡不同外,其基本的舞蹈格式和次序是相同的。
“五福狮舞”始创于清代光绪年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由梅陇镇金盘围村黄氏先人从江西引入,后流传分布于梅陇镇、联安镇、后门镇等一百多个村,并逐渐发展成全县民间喜庆表演艺术。
“五福狮舞”造型独特,在全市、全省比较罕见。“狮舞”共有五个角色,而舞狮多在春节期间,有“五福临门”之意,故称“五福狮”,民间习俗,认为这是吉祥之狮。五福狮造型原始、古朴粗犷,舞法和武术表演基本传承自先祖的套路,对研究南粤的古代民间艺术和体育有较高的价值。
捷胜泥塑
捷胜泥塑,历史悠久,历来是海陆丰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明清时期,佛、道和多神崇拜信仰的日渐兴起及伴随而生的佛寺、道观、庙堂的日益增加,促使泥塑造像的需求量加大,同时,也促进了泥塑艺人工艺水平的提高。改革开放后,捷胜镇能工巧匠被压抑多年的创作热情日益高涨,创作出来的作品更是出神入化,颇受欢迎。海陆丰乃至粤东地区的神佛造像,多数出之捷胜泥塑工匠之手。
旧时,随着大量中原居民的迁入,海陆丰的远古文化得以与中原文化结合,并经过碰撞、磨合、融和之后,形成了独具海洋特色的地方文化。于是,各种庙会自明代以来便开始盛行。这便为捷胜泥塑的发展,提供了机会。因为每年庙会期间,总少不了艺人为了生活而用泥土捏成的小泥人俗称“土公仔”)卖给赶庙会者,而信众则将其在神前监烟后,作为祈愿平安的吉祥物送给孩子。
久之,这些多姿多彩的“土公仔”便成了庙会卖点极高的泥塑产品。于是,专门制作这一工艺品的泥塑艺人便应运而生,并由此逐渐发展成为制作神佛造像和历史、戏曲、神话传说人物塑像的工艺。
碣石麦杆画
麦秆画是我国隋朝宫廷工艺品。清光绪二十二年(年),碣石玄武山庙会大庆之年,民间大量制作工艺品,麦秆制作工艺成当地一大亮点。新中国成立后,碣石成立麦秆画工艺厂,主要作品有人物绣像“毛泽东与霍查”、“毛泽东去安源”、郭建光、阿庆嫂、李铁梅、李玉和、王杰、焦裕禄等,工艺艺术可以说是登峰造极,经曲作品“梅雀”入选国家选派参加法国、塞普路斯、比利时等四国巡回展览,其纤细典雅独特风格,深受国内外人士高度好评。
碣石麦秆画的制作历史悠久,是传统手工艺的典型代表。麦秆画以麦秆、乳胶、布为主,配以柴柜、三合板,玻璃按规格大小装裱,制作不同品种的麦秆画。
博美妈祖信俗
南宋淳熙年间(公元—1比9年),由于战乱,福建“莆仙”一带的林姓氏族和其他姓氏族一起,举族向广东省沿海大迁徙,在移徙中,便把作为“娘妈”的妈祖神灵从莆田湄洲妈祖出生地割火分灵而来,初在霞绕林氏宗祠设祖宗牌位奉祀,后部分裔侄迁居博美镇经商,于明代洪武年间(—年)。在镇内南门建造天后宫。清代乾隆己巳年(年)进行大规模扩建,同时,在天后宫对岸建造—座占地平方米两层歇山顶大戏台,作为庆典祭祀、娱乐活动中心场所。戏台上还悬挂有乾隆癸酉年裏人陈畴九题“载歌安澜”。光绪已卯科文魁赏戴蓝翎林仲修题“台阁文章”,清已卯年诰授奉直大夫林逢辉题“作如是观”的历代官员所敬献的匾额。宫前两侧竖立旗杆一对,旗上写着:护国庇民,参天两地。
博美林氏于明代洪武年间在镇内南门建造天后宫,博美妈祖信仰文化也由此慢慢形成,在漫长的岁月中产生了一系列的信仰活动,而十年一次的庙会活动更是隆重。
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之日,博美镇内举行盛大的庙会活动,信仰妈祖的博美林氏子孙大举回乡参与。同时大会也献上精彩的,具有地区风情特色的表演节目,而获得过中国民间艺术节金奖的博美扮景当然不会缺席。
来源:金羊网-旅游吧回复「晚安」,每晚送你一道睡前暖心菜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